这里提供三个具体避税的方案,针对工程建筑公司:
1、建筑材料方面(采购平台);可以设立一个个人独资企业作为采购平台,由个独来采购建筑材料和设备来供应给工程建筑企业,来合理避税。
2、建筑劳务分包(工程服务+设计服务+安装服务等);工程建筑避免不了施工人员的招募,可以设立一个个人独资来作为劳务分包商,或者工程服务商、设计公司或者安装服务商,将以上工作一部分或者多部分外包出来合理避税。
3、采用“灵活用工”形式,签订第三方平台所提供的工程人员。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税收优惠减免,参看当地税务的小册子。其实没有所谓的合理避税,你企业不交税,国税地税默认了,不来找你麻烦,那就是合理的。你自认为很合理,人家来查你账,最后还是要补交的。
建议你到地税局代开发票,因为代开发票只要交营业税(工程价款的3%%)、城市维护建设税(营业税的7%%,如果到农村地税局开就只要1%%)、教育费附加(营业税的3%%)、地方教育费附加(营业税的1%%)、企业所得税(按工程价款的1.65%%预缴)
注意,关键就在这个企业所得税上了,正常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25%%,由于你到地税局代开了建筑业发票,企业所得税只交1.65%%,而且还可以合法入账,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1、在签订合同和做账时,建筑工程费用与设计费用应分开计算和核算,如果不分开,税务机关有权从高征税。
2、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贵的那个,建筑业计算营业税的计税金额是工程费用及耗用的材料(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也就是按照包工包料的费用来计税。所以在商谈业务时,最好按照包工包料的价格来签订,不然,就算建设方自己提供材料,在征税时一样计算营业税。
暂时只能想到这些,估计能应付面试了。
建安企业只缴纳营业税。有了收入就要交。以前一般都是来个工程款做预收处理。待完工决算后一并开票确认收入。可以缓交营业税。至于避税,一般情况下很难。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题目太大。
第一次回答中小企业合理避税,我觉得:合理冲入非业务的费用发票(生活中或者问别人要,甚至直接给税点购买);合理意思有两个:规则的合理,管理费用有的二级科目是有限制的,多了审计还是要调整的(规则我就不多说了);还有就是人性化的合理,举一两个例子,差旅费贴公交车票,不能超过员工极限上班的时间,比如10个办公室人员,每天也只能每人贴4张,不可能办公室人员在外面24小时都在坐车,而离公司很近的人员是不可能坐车的;又例如飞机票要对上公司的人名,飞机票火车票要对上两地的业务,还要有去有回。
再举个正面的,就是把工资表做大,我意思不是提高员工的金额,是加入人数(但不能无限的加,比如只有10人大概也只能加6-8个,如果加了几倍很容易败露),加的人一定要经过严格审查,审查有没有买社保有没有在别的公司单位出工资表;加人推荐:退休且买完不需要再交费买社保的人员,通常是45-70岁的人群(75岁以上的就最好别加,因为税局会质疑是否有工作能力),2000元或者2500元交25元,或者4000元交175元等等(要看公司加的人数,公司销售量,利润是否非常大),只要不要超过20%%那一档就有避到税了;还有就是欢迎非单位人员在单位挂名买社保,那也可以抵去社保单位部分金额又可以帮此人在工资表上安一个名号,让他在别的地方不要出工资表,而个人在单位投社保比自由职业投社保更加实惠,二者能达到共赢;还有就是工资表人员名单加入残疾人也可以免税。
还有就是逃,我觉得逃避一词,逃是离不开避的;就是销售的时候,不开发票,或者开收据,有机会就逃,模糊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自然账面上的利润就少了,但必须是非中式渠道进货,不然还是会追究库存的货的去向。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
对于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合理避税,主要采取两个方案:
1、寻找一个企业所得税税率极低的税收洼地注册公司,将所有业务转移到新的税收洼地,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2、通过利益或者其他费用输送的方式,将企业利润以费用支出的方式转移到税率洼地设立的新公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