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作为销售费用,因为回扣给私人,是销售环节的一直促销方法,构成“营业费用—业务费”当然要有企业合同或公司销售规定。
1.你公司需要列入成本的支出,必须取得相关的发票.
2.开出去的发票视同你公司的营业收入,流转税金肯定得交.
3.你们只能避所得税,但必须取得相关发票,入费用或者成本.
合理的避税就是钻税法的空子,
现金回扣,每个企业都有可能发生,没有几个企业像马云那么牛,所以处理方法也不同,跟据企业自身情况来走帐。
1、从采购流程入手,重点关注询比价流程及相关资料是否齐全
2、从采购合同执行情况入手,有些采购人员会比较容易发现公司的漏洞,如:合同价格执行错误,合同低,执行的高,尤其是在价格调证日前后,公司财务又审核不严等
3、提供方便的投诉渠道,供供应商、质检员、仓库保管等及时投诉,提供详细的信息
4、确认采购员受贿:一是供应商出面做证;二是采购员自己承认;三是采购员有大量不明收入,通过公安查到银行里的存款原始单据,看是否为供应商所存款项。但都比较难
你也知道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如果想要少交增值税,要么你就减少销项,要么你就增加进项,只有这二种方式了。购进原材料一定要取得进项发票,而且要17个点的,生产加工也可以让对方开具专用发票给你。就是这样了,谢谢!
利用当期销项税额避税
销项税额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就销售额依照规定的税率计算所销货物或应税劳务的税额。销项税额在价外向购买方收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利用销项税额避税的关键在于:
一,销售额避税;
二,税率避税。一般来说,后者余地不大,利用销售额避税可能性较大。就销售额而言存在下列避税筹划策略:
1.实现销售收入时,采用特殊的结算方式,拖延入账时间,延续税款缴纳;
2.随同货物销售的包装物,单独处理,不要汇入销售收入;
3.销售货物后加价收入或价外补贴收入,采取措施不要汇入销售收入;
4.设法将销售过程中的回扣冲减销售收入;
5.采取某种合法合理的方式坐支,少汇销售收入;
6.商品性货物用于本企业专项工程或福利设施,本应视同对外销售,但采取低估价、次品折扣方式降低销售额;
7.采用用于本企业继续生产加工的方式,避免作为对外销售处理;
8.以物换物;
9.为职工搞福利或发放奖励性纪念品,低价出售,或私分商品性货物;
10.为公关将合格品降低为残次品,降价销售给对方或送给对方;
11.纳税人因销货退回或折让而退还购买方的增值税额,应从销货退回或者在发生的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抵扣。
二、利用当期进项税额避税
进项税额是指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已纳的增值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限于增值税税款抵扣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和购进负税农产品的价格中所含增值税额,因此进项税额避税策略包括:
1.在价格同等的情况下,购买具有增值税发票的货物;
2.纳税人购买货物或应税劳务,不仅向对方索要专用的增值税发票,而且向销方取得增值税款专用发票上说明的增值税额;
3.纳税人委托加工货物时,不仅向委托方收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且要努力争取使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尽可能地大;
4.纳税人进口货物时,向海关收取增值税完税凭证,并注明增值税额;
5.购进免税农业产品的价格中所含增值税额,按购货发票或经税务机关认可的收购凭据上注明的价格,依照10%的扣除税率,获得10%的抵扣;
6.为了顺利获得抵扣,避税者应当特别注意下列情况,并防止它发生:第一,购进货物,应税劳务或委托加工货物未按规定取得并保存扣税凭证的;第二,购进免税农业产品未有购货发票或经税务机关认可的收购凭证;第三,购进货物,应税劳务或委托加工货物的扣税凭证上未按规定注明增值税额及其他有关事项,或者所注税额及其他有关事项不符合规定的;
7.在采购固定资产时,将部分固定资产附属件作为原材料购进,并获得进项税额抵扣;
8.将非应税和免税项目购进的货物和劳务与应税项目购进的货物与劳务混同购进,并获得增值税发票;
9.采用兼营手段,缩小不得抵扣部分的比例。
说好听点是合理避税,其实就是逃税!
本人见过几种:1.增加费用的:1.1小的金额:搞点超市的小票然后让他们给你开发票;去公交卡充值的地方跟别的顾客要他们的发票(他们没有用),拿回去自己用;跟同事朋友们收集酒店的发票,一般正规的酒店都给的。
1.2大的么:这个要你的老板跟业务员说好,可以多给点回扣,但是不给发票。一般有能力的业务员都能做到的。
2.增加成本的:2.1这个就多了,多搞进去点运费,加工费什么的。
3.公司几个大的交易项目到账了也要把它挂到应收账款里,只要款没到帐就可以节省1大笔钱,而且公司拿着这些钱就好比有只会下金蛋的鸡,交了税就生不出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