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成了外企的避税地,我国为什么成了外企的避税天堂

提问时间:2020-04-20 03:56
共1个精选答案
admin 2020-04-20 03:56
最佳答案

为什么这些国家被叫做避税天堂

避税天堂主要是较小的沿海国家和内陆国家,甚至是小岛或“飞地”。他们的自然资源稀缺,人口少,经济基础薄弱。但是由于它具有某些“优势”,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国公司在此注册。除列支敦士登外,安道尔和摩纳哥以及开曼群岛,百慕大,巴哈马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都是避税天堂。

我国国内企业避税的方式与外资在我国避税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避税行为主要表现在通过转让定价避税。转移定价意味着跨国公司人为地提高了反避税能力-反避税的原因是高交易价格或压倒交易价格,利润通过高税区转移到低税区或避税地。所涉及的关联公司,以实现非税或减税的目的。关于规避避税行为的规定,中国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或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其关联企业应根据业务进行收集或交付。独立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费用减少其应税收入。

外商在我国避税主要采取哪些手段

1.外国投资者利用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权和国外市场信息的有利条件,高价进口生产用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低价分销出口产品,以赚取销售和销售的差额。采购。例如:扬州XXXX有限公司如果XX工厂是合资企业,则双方的投资将占注册资本的50%,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将由香港人员服务。起初,香港方面负责合资公司的准备和生产。在此期间,香港公司从香港XX有限公司进口了74万美元的原辅材料。后来,由于在港方管理期间蒙受了严重损失,董事会研究决定由中方管理合资企业。中方直接采购生产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价格比原香港方便宜40%。在此期间,香港公司通过进口原材料和辅助材料获利253,000。营业利润(美元)。

2.一些外国人士使用进口设备的价格来实现避税

①在合资合同中,中外双方的房屋设备和其他投资非常昂贵。人为地增加了投资额,人为地增加了固定资产,以达到增加折旧,少交所得税的目的。

②一些外国商人受益于投资企业所需设备的购买。一些外国公司假装是旧设备的新设备,而旧设备则是旧设备,而过时的设备则被当作先进设备。这些都是根据新设备定价的,不仅影响合资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且使合资企业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通过设立100%外资企业来转移利润

一些外国制造商利用中国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信息灵敏,廉价劳动力和优惠政策的优势,将其部分生产活动从国内或其他地区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是“两端出国”的制造加工企业。企业本身没有独立的购销网络和国外购销渠道,其中大多数依靠海外母公司或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为他们购买原材料和包销产品。由于这是集团公司内部的产品转让,因此外资企业和海外关联公司的结算大多采用内部定价。通过提高原材料价格和降低产品价格,可以避免中国的税收收入。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公司产品的销售不是问题,生产也达到饱和,但是公司却出现亏损,或者尽管利润低但利润水平低。但是,尽管有亏损或微利,但生产规模它在缩小,但在不断扩大。

4.合资,合作企业的外国方通过签约控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并独立获得经营利润

目前,一些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也进行合同经营。对于“有两端出国”的企业,通常由外国订约。通过签约,尽管保证了中方每年有一定的收入,但这也为承包商提供了转移利润的条件。

5.通过转让定价转移应纳税所得额

在相关企业中,通过对商品的买卖和财务收支进行不正常估值来转移应纳税所得额是外国投资者规避税收的一种普遍做法。

6.在引进项目的合同中,应税项目包括在免税项目中

在某些进口项目中,由于中国谈判人员经验不足或其他原因,外国商人在中方默认情况下将应税特许权使用费或工程费包括在设备价格和合同价格中。它仅反映设备的总价,甚至包括技术服务或安装操作的数量,没有金额。外国商人签署了这样的合同,以避免由我国承担税收。

7.将合同项目用于避税

自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许多外国公司来到中国从事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对于这些在中国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外国公司的收入,国家将允许他们根据税收优惠政策的宽大处理和简单程序的原则,扣除70%的设备和材料成本,仅剩余30%将被扣除。收入须缴纳统一的工商税和企业所得税。

8.充分利用中国关于利润汇兑的规定来避税

根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投资法》的规定,企业的外国当事人应将利润汇出国外。外国人必须对汇出的利润缴纳所得税。为了响应这一规定,一些合资企业和外国公司采取了各种方法将利润转移到国外,以避免中国征税。

9.一些外资企业依靠国内企业避税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该国享有特殊优惠,因此其产品的出口无法按照国内企业的出口规定予以退还。但是,在增加对内资企业投资和引进设备的旗帜下,一些外商(包括代理商,中介机构和一些“三资”企业的外商代表)与内资企业有着数万的联系。与国内企业合作。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转让给国内企业出口,或者国内企业通过中介转让商标出口给其他企业,以寻求退税。一些外国商人专门从事“投资”和“建厂”的诱饵,在获得出口退税证明的条件下,必须真诚地威胁“投资和外国投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为他们提供出口退税的便利条件。

10.使用税法的优惠条款

根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位于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的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外资企业,以及经济和技术发展”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位于沿海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老城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

外商逃避我国税收的原因和特点

避税是世界各国税收征管中的普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大量流入已成为税收增长的增长点。但是,为了减轻税收负担,一些外资企业已经仔细研究了税法之间的差异,计划了集团的内部财务节税计划,并采取了各种手段来逃税。据介绍,一些跨国公司利用违法手段避税,每年造成税收损失超过300亿元。如何防止外商投资企业避税,值得理论和实践部门探讨。

1.外资企业避税的方法

1.使用关联方通过转让定价避税。

(1)通过建立控股外资企业来转移利润。一些外国商人利用我们的沿海优惠政策,将其部分生产活动转移到沿海地区,并建立了具有“两个目的”的制造和加工企业。这些公司没有独立的买卖网络,其买卖活动必须依靠海外联属公司,而且与海外联属公司的交易大多采用内部定价。企业通过与海外关联公司相互服务时支付更多的劳务费,巨额的技术指导费和服务费,或利用其生产经营权来提高原材料的进口价格,减少产品的出口,从而转移利润。价格,造成虚假损失以逃避税收。

(2)设备价格上涨,投资成本膨胀。为了逃避特许权使用费的预提税,一些外国商人将技术转让价格隐藏在设备价格中。一些外国公司还利用其有利的条件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信息,使投资设备的报价提高了国际市场价格的几倍,甚至将陈旧的设备作为新设备进行了报价。通过提高设备的价格,外国投资者不仅会增加在合资企业中的股份,而且还会通过增加设备的折旧额,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从而逃避中国的税收收入。

2.利用中国税收制度的差异来避免征税。

(1)利用税法的优惠条件避税。中国税法规定,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获利之年开始”实行“两免三减”,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连续五年结转亏损,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一些外国商人选择人为地调整利润以避免国家征税。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一些外国商人在“两次减免三减”优惠期满后,改变了工厂名称,搬迁了工厂或划定了自己的主要车间,从而将一家老工厂变成了几家新工厂。但是,产品品种和销售渠道没有改变,但要求它们再次获得“两免三减”税收优惠。

(2)转移工程劳务成本。根据我们的税法规定,工程运营的承包费用应在扣除部分材料价格后征税。因此,一些外国投资者试图在工程承包中尽可能提高物料价格,降低人工成本,并将人工成本转移到物料价格上,以扩大物料补贴和减少税收。也有一些外国商人以第三方的名义将劳务和合同材料转包以减少税收。

(3)利用保税区的优惠政策来避税。中国在各地实施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国商人将营业地点设在原材料和人力相对集中的高税区的保税区和生产地点,并依法享受低税区的税收优惠。

(4)误报财产损失以避免税收。中国税法规定,转让或处置财产的企业的净损益,应当计入当年损益。外国人使用此规定来虚报财产损失,提前报废或在税前列出损失,但未考虑加工收入以减少税金。

(5)减少股票融资并扩大贷款融资。根据中国税法,股东通过股份投资获得的股利是公司税后利润的分配,不能从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中预先扣除。投资者以贷款形式赚取的利息可以分类为财务费用,并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为了避免税收,外国企业利用两种融资形式之间的税负差异将本应投资于股份的资金转换为贷款,人为地增加了企业成本,并降低了企业应税利润。

3.利用中国的税收漏洞避免税收。

(1)使用国际税收协定的某些规定来避税。中国税法规定居民纳税人有无限的纳税义务;非居民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有限。一些外国商人通过少报居留时间或利用中国地区之间缺乏联系的优势,在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使其成为非居民纳税人,并达到仅承担有限税收义务的目的。

(2)使用常设机构来避税。由于中国不执行重力原则,对于在中国设立常设机构的外国公司,与上述机构无关的来自中国的收入将不算作常设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一些在中国设立常设机构或绕开常设机构直接购买原材料和出售商品的外资企业;或尽管通过代表处购买原材料,但在此期间发生的费用将不会分摊,而所有费用将由代表处承担以抵消其业务利润,避免税收。

2.国外避税的原因

外国投资者避税的内在动机是寻求高利润或实施全球商业策略。外部原因是:

1.地方政府太宽容了。地方政府对外国投资的评估只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它也为没有未来发展的项目打开了“绿灯”,给外国投资者将来逃税和逃税构成了隐患。也有一些地方政府认为,优惠的外国投资是税收优惠,不能严格执行,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导致对外国投资缺乏信心,从而导致避税。

八。关联原则

相关性原则意味着纳税人的可抵扣成本,费用和损失必须与获取应税收入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与纳税人获取应税收入无关的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根据相关性原则,首先,与获得非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不得扣除税前收入,例如政府的买卖费用。债券二,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如企业的非公益性赞助支出,企业为职工承担的个人所得税,出售给职工的房屋折旧支出等:第三,是个人消费和支出的质量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例如企业高级管理者的个人娱乐支出。健身费用,家庭消费等在中国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额中,应纳税所得额的非相关性支出仍然比较普遍,并且减少非相关性扣除额的潜力仍然很大。

九,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仅在内容和金额合理的情况下才允许在税前扣除成本或费用,否则需要进行税收调整。合理性原则经常出现在涉及关联方交易的税收调整中。当无关联方以公平价格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时,最终的谈判结果通常是公平的市场价格。但是,当关联方没有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以高于或低于公平交易的价格收取或支付价格或费用,并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时,则视为违法。合理性原则。权利进行了合理调整。中国的企业所得税法有必要添加反避税条款,以进行合理的税收调整。

十。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计算应税收入额,而与支出是否实际发生,确定,相关,必要,合理或无关。如果是非法支出,即使已经按照财务会计制度支出,也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例如,不允许因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而被政府没收的罚款,罚款,滞纳金和财产损失,非法支付给个人的回扣,贿赂费用等在税前扣除。应当指出,合法性原则主要是扣除费用和支出。对于收入,作者认为,收入不应受到合法性的限制,也就是说,所有收入都应包括在企业总收入的税收中,无论该收入是否合法。收入仍然是非法收入,可以部分纠正司法不完善的情况。

第十一,历史成本原则

企业所得税的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在取得时应以实际成本计量,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以历史成本扣除。所谓历史成本,是企业为取得某种财产付出的实际现金和等价物,即实际发生的成本。尽管价格变化会影响房地产的市场价值。除税法另有规定外,企业不得调整账面价值或财产的应税成本。历史成本基于原始文档,这是更客观的。它可验证且易于获取,因此可用于公司所得税计算。

根据历史成本确定每个财产的应税价值后,如果财产发生减值,则除税法允许的坏账准备和坏账准备外,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没有计提短期投资减值,委托贷款减值,存货减值,长期投资减值,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在建工程等准备。;仅当每个财产发生实际损失,永久或重大损坏时,才可以将未按历史成本在税前扣除或摊销的部分在税前扣除或摊销。

根据历史成本确定每个财产的应税价值后,如果对每个财产进行增值评估或以公允价值进行处置以获取收入,则只有企业评估增值部分和处置收入进入应税办公室:只有在缴纳所得税后,才允许该物业根据对增值和公允价值的评估来重新确定应纳税成本;否则,企业不得调整其各项财产的账面价值,应按历史成本计税。

XII。区分盈利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这个原则意味着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合理划分利润支出和资本支出之间的界限。如果支出的收益仅为一个纳税年度,则应将其视为获利支出。在支出发生的年份允许扣除税前扣除;支出的收益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纳税年度内的,应当视为资本性支出,当年不允许直接税前扣除,应通过折旧及其他项目逐年征税摊销前。

如果企业正在计算应税收入。收入支出和资本支出未正确分配。资本支出应计入收入支出。它将低估资产和当期收入,导致当期费用的超时差异,导致当期应税收入减少,以及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资本支出应包括在收入支出中。它将高估资产和当期收入,从而导致低估了当期支出的时间差,从而导致当期应税收入增加,并提早缴纳了企业所得税。企业资本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当年投资资产等的支出不允许直接在税前扣除。

十三,在会计年度内不得更改会计原则。

的原则意味着企业的会计方法应在纳税年度之前和之后的所有期间保持一致,并且不能更改。这是因为公司所得税是每年计算的。如果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变更成本计算方法,间接成本分配方法,存货评估方法和其他会计计算方法,则应税收入的结果将直接受到影响;企业是否可以一次纳税如果在这一年中随意改变会计方法,那么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会计方法来进行税收筹划,以达到避税或节税甚至逃税的目的。

如果企业确实需要更改会计方法。那么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只能在下一个纳税年度进行。企业应当在纳税申报表中说明变更的内容和原因,会计方法的变更以及变更的累积影响,并附送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工厂)批准的文件。董事)会议和其他类似机构。税务机关应对纳税人变更计算方法的原因和程序,变更计算方法前后的连接是否合理以及计算错误进行重点审查。纳税人的年度纳税申报表没有说明会计方法变更的原因。尽管提供了解释,但无法提供相关信息,或者该变更没有合理的业务和会计要求。除更改计算方法前后的不合理联系以及计算错误外,主管税务机关应因计算方法的变更而调整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并补缴税款。中国应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补充这一原则。

XIV。相应的调整原则

企业所得税的相应调整原则是指企业之间发生的同一交易或同一事件。如果扣除是在付给企业税款之前,应将企业的收入作为收入征税;如果将所得作为所得征税,则允许企业扣除相应的税款。该原则的目的是避免对相同的收入进行双重征税和双重不征税。

例如,借款人支付利息时,如果符合税法规定的利率,则可以扣除税前的利息支出;因此,贷方应将利息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和缴纳税款。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企业将其非货币资产的一部分投资于其经营活动中,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该法人股股东从股份公司购买股票,并将其非货币资产的一部分购入该股份公司。经营活动中,应分解为出售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资产以及对两项经济业务的投资均应按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并确认资产转让的收益或损失;被投资单位接受的上述非货币性资产,经评估确认,折旧后的价值,可以确定相关资产的成本。

中国现行税制中的某些规定未根据此原则进行监管。例如,根据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方法的规定,超过三年未收回的应收款项,可以视为企业呆账。当前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没有规定,按照相应调整的原则,三年以上未缴纳的应付账款逾期,应将相应的税收调整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笔者建议,在新的企业所得税立法中,应按照相应的调整原则加强税收法律体系,使企业所得税的整体税收更加协调合理。

2.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不善。首先,合资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善。中方移交了海外购销权,未能有效遏制外国商人,使外国商人可以利用它们。其次,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税务部门,对外国商人的管理不善,客观上是对外国投资者的避税行为的一种纵容。

3.中国的外国税法规定并不完善。避税的实质是纳税人以不合法的形式减少或避免其纳税义务。不完善的税法是纳税人逃税的先决条件。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现象比较普遍,反映出我国涉外税法的不完善。

4.中国外汇管理不完善导致避税。作为跨国投资者,外国投资者必须从全球角度安排投资和销售活动,并跨境灵活分配资金。由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汇汇出利润受到各种限制,使外商在汇出收入时感到极为不便,为他们提供了便利。避免税收的机会。外国投资者使用转移定价促进资金转移,客观上导致“成本和费用流入,收益资金流出”的避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