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

提问时间:2020-03-09 00:43
共1个精选答案
admin 2020-03-09 00:43
最佳答案

4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的简要回顾(一)_经济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税制改革也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从时间和内容上看,1978年以后中国税制的改革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3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第三次全体会议之前)。中共十四大),即经济转型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税收改革的初始阶段。从建立涉外税收制度开始,对国有企业的“利得税改革”和营业税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二阶段是1994年至201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这是改革开放后深化税制改革的阶段。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逐步建立了新的税制。第三阶段始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税制改革和完善的时期。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税制。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

从1978年底到1982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应尽快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第七个五年计划期(1986-1990)逐步推出。这些重要的会议和他们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定在此期间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个时期是中国税制恢复以及税制改革的准备和开始的时期。它为以后的思想,理论,组织,税制改革作了很多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税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重大突破。

从意识形态和理论的角度来看,在此期间,中国财税部门全面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方针和政策,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建国以来,认真总结了税收制度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行事,扩大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指导思想。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各级税务机关已迅速恢复和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得到了大力加强。到1982年底,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普遍建立,省级税务机关的地位得到改善,省级以下税务机关恢复了地方政府和上级税务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国家税制中的人员数量从1979年的17.9万增加到现在。人数增加到28.6万,其中包括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80,000名税务官员。

从税制的角度出发,自1978年底至1979年初,财税部门一直在研究税制改革,并提出了初步的假设和实施步骤,包括引入国有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外开放政策首先是解决税收问题。

1980年至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将继续按照1950年代制定的税收法规,征收统一的工商税,城市房地产税以及车辆和船舶牌照税。这样,初步形成了一套普遍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可以满足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

在建立涉外税制时,财政和税务部门在改革国营税制和利润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选择了一些地区和企业作为试点。在此基础上,财政部于1981年向国务院报告了税制改革的构想,并迅速获得批准。

1982年,国务院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报告”提出了未来三年的税制改革任务,并得到会议的批准。 。。

同年,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关于征收燃油特殊税的暂行规定》,并发布了《牲畜交易税暂行规定》。

在1980年代中期,中国在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它提出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自觉地应用了价值规律,并充分发挥了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所有权理论中,它提出了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的观点,并肯定了集体,个体和私人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中国税制改革如火如荼的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重大突破。

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改革的一项主要措施,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对国有企业的“税制改革”进行测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向国家支付利润超过30年的国有企业该系统已更改为最初取得成功的企业所得税支付系统。这项改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突破了国有企业只能向国家支付利润,国家不能向国有企业征收所得税的限制区域。这是国有与国有企业之间分配关系改革的历史性变化。

为了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84年9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授权下,国务院决定实施“从当年10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有企业税改。税制改革和全面改革的第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税条例(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条例(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盐税收法规(草案)”和“中国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条例(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国有企业条例税收征管办法》。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制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暂行规定或条例的决定”。此后,国务院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税收法规。

1985年至1989年,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条例》。中华民国集体企业所得税法和国有企业赠与税暂行规定规定(修订)《国有企业工资调整税暂行规定》,《集体企业赠与税暂行规定》,《事业单位赠与税暂行规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和船舶使用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整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税暂行条例》(前身是国务院于1983年发布)《建筑税收征收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暂行条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土地使用”税收暂行条例,并决定征收特殊消费税。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同年,国务院将建筑税改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暂行条例》。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税制共有37种税种,分别是产品税,增值税,盐税,特殊消费税,特殊燃油燃烧税,营业税,工商统一税,关税。 ,国有企业所得税和国有企业调整税。,集体企业所得税,民营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乡个体经营企业所得税,个人收入调整税,国有企业奖励税,集体企业奖励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国有企业工资调整税收,房地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辆和船只使用税,车辆和船只使用许可证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和建设税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屠宰税,盛宴税,牲畜交易税,市场交易税,农业税和畜牧业税。此外,自1986年以来,船舶吨位税已转换为预算外收入项目。

为了加强税收工作,促进税收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时期的税收干部和税收机构的建设。税收干部继续大量增加:1983年和1985年,国务院批准增加40,000名和10名税收干部。万人; 198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时,国家税务总局(由财政部管理的部门级机构)升格为国家税务总局(由财政部管理的部级副机构)。加强税收体制的双重领导和纵向领导型领导体制。

从1978年到199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中国对税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差异,城乡不同。以货物和劳动税,所得税为主体,财产税和其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总体上适应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经济条件。税收职能得到全面加强。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作用明显增强。它在实施国家经济政策,规范生产,分配和消费,促进改革开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的税制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

造价工程师《工程计价》考试教材变动最全详解

关于2017年造价工程师的教材,“习惯”每三年修订一次,以下是修订后的比较,非常喜欢!({}}(I)总体变革思路

考虑成本评估主题的教材的总体变化:

1.更新和调整:它主要涉及概念,公式和计算规则的更新和调整。

2.简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减少内容和数据模糊性方面。

3.新内容:添加了一些文本要求和计算。(())(II)统计

1.理论上的变化:第6章有很大的变化。

2.页数更改:原始298页,现在为296页,总长度减少了2页。

3.大纲:2017年大纲将保留。

4.系统更改:第四章从原来的五个部分集成为四个部分,其余各章则保持不变。

5.示例:更改了5个示例。

6.第三级标题的更改:第二级中的第二级第三级标题由两个加起来,第四章的第一级部分与2018年版本的第二部分合并在一起。教材,因此调整了第三级标题;不用找了。

7.理论知识点的变化:165(多概念调整,内容集成,删除)。

8.测试站点的知识点已更改:36。

(3)2017年成本工程教科书变更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结构第1节概述I.中国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和建设成本

P1:修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项目成本是根据确定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功能要求和使用要求等,完成的项目,以及估计或实际支出施工费用。 “修改为:”建筑成本是指在建筑期间估计或实际支付的建筑成本。 “修正案:第二段第二行”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修改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P2:修订:图1.1.1中国目前在建项目的总投资构成了项目的成本,并删除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目前已暂停)” II。国外建设项目的成本P3:修订:倒数第二段:“基于公司记录等。”修改为:“基于公司记录等的历史经验数据”; “中点价值”修改为:“中值”;第二节设备,工具和器具购置成本的构成和计算

P3:修改:将第2节标题和文本中的“设备和设备成本”修改为“设备和设备成本” I.设备和设备费用的组成和计算P4:修改:第2款将“设备的原始价格是指国产设备或进口设备的原始价格”修订为“设备的原始价格是指国产采购设备的工厂(市场)价格,或在国外购买的设备的降价价格”:国产设备原价一般是指设备制造商“家用设备的原始价格通常是指设备制造商的交货价格或订购合同价格,即出厂(市场)价格。”

P5:修订:“(9)税项主要是指增值税①。计算公式如下:增值税=当期销项税-进项税(1.2.5)当期销项税=销售×适用的增值税率(1.2.6)销售=(1)至(8)“修订”之和(9)税项,主要是指增值税①,通常是指设备购买者在设备制造商收取的销售费用出售设备税额的计算方法如下:当期销项税=销售量x适用的增值税率(1.2.5)销售量=(1)至(8)的总和。 ”

删除:[示例1.2.1]删除“为了制造设备,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产生了3.5万元的进项增值税。”

修订:倒数第二段“进口设备的到岸价,即到达买方边境口岸或边境站的价格”。修改为“进口设备的到岸价,即到达买方边境口岸或边境站的设备结果价格。 “”进口从属费用包括银行财务费,外贸费,进口税,消费税,进口增值税等,并且车辆进口税也应缴纳车辆购置税。进口设备的“修正为”下属费用是指进口设备进口手续中包括的银行设备成本,外贸费用,进口关税,消费税,进口增值税,进口车辆的车辆购置税等,应包含在原始设备价格中。 ”

修订:小型字体:[①尽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在2008年11月5日的国务院第三十四次常务会议上修订并通过,关于不可扣减的固定资产购买被删除这些规定允许纳税人从购买固定资产中扣除进项税,但是由于增值税仍然是项目投资过程中必须支付的费用之一,因此增值税仍包含在原始设备价格估算中。]转至:[尽管按照营业税VAT ... VAT的试点实施方法]

修正案:“ FOB术语是指货物在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的时间”修订为“ FOB术语是指货物在装运港在指定船上装载的时间”

P6:修正:“横穿船侧”被修正为“被装载在指定的船上”

修正案:对第一和第三段中卖方义务和卖方整体义务的修正

删除:“计算进口设备的CIF值的公式如下:”

P8:删除:“计算进口抚养费的公式如下:

修正案:“指按规定的外贸费率计算的费用”修正为“指按对外贸易经济部规定的费率计算的费用”

修订:“关于中国增值税法规的规定”修订为“关于中国增值税法规的规定”

修订:“从一国进口设备”修改为“从一国进口消费税设备”

P8:在“设备杂费是通过将原始设备价格乘以杂项设备费来计算的”得出的:设备杂费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的:

II。工业电器和家具购置成本的构成和计算

修订:标题和文字“工具,用具和生产家具的购买费用”改为“工具,用具和家具生产的购买费用”

第三节建筑与安装工程费用的构成和计算I.建筑与安装工程费用的构成

P9:增加:(3)临时通讯水,电,气和道路增加。 “沟通”的一小部分增加了:44号文主要由消费要素和成本构成。间接成本包括企业管理费和费用。

II。按成本构成要素组成的建筑安装工程成本项目的组成和计算

P10:修订:(1)人工成本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是指支付给生产工人和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辅助生产单位工人的各种类型的工资。成本。更改为:建筑和安装工程成本中的人工成本是指支付给直接从事建筑和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的生产工人的各种费用。(1)劳动日消耗量“在建筑和安装产品(部分项目或结构部件)的生产中必须消耗的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日数”。更改为“完成指定的计量单位所需的建筑和安装产品的消耗。“生产工人的工作日数”(2)劳动日工资单价。“它是指按规定在每个工作日(国家法定工作时间)应支付给建筑企业中技术水平平均水平的建筑工人的日工资总额。”改为“人工日工资单价”是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生产工人在每个法定工作日的工资,津贴,奖金等。 ”

修订:(2)物料成本“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组件,零件,半成品或成品,工程设备的费用”改为“各种原材料,半成品的费用” ,结构组件,工程设备”(1)材料消耗。“材料消耗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建筑和安装产品(部分项目或结构部件)时必须消耗的某些类型和规格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结构零件,零件,半成品或成品。合理使用材料。数量。它包括材料的净额和不可避免的材料损失。 “至”物料消耗是指各种物料的净消耗和避免的损失金额。 “(2)材料的单价。“其内容包括原始物料价格(或供应价格),物料运输成本,运输损失成本,采购和仓储成本等。”改为“由原物料价格,运输费用,运输损失费用,采购和仓储费用组成”。

增加:“当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税计算方法时,应从增值税进项税额中扣除物料原价,物料单价,运输和杂费等。”

P11:(1)工程机械使用费。“工程机械班次的消耗量是指在正常的建筑和生产条件下完成指定计量单位的建筑和安装产品所消耗的工程机械班次数。”

修正案:“工程机械班次的单价通常包括折旧费,大修费,定期维修费,拆卸费和场外运输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和税费。”以“建设机械班次的单价通常包括折旧,维护,保养,安装以及场外运费,人工,燃料动力和其他成本。 “(2)仪器费。将“仪表使用费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仪表使用费=仪表摊销费用的摊销成本+维护费(1.3.4)”改为“类似于工程机械费和仪表的基本计算费用”和仪表费公式为:仪表费用=Σ(仪表板移位的消耗X仪表板移位的单价)(1.3.4)“增加:”仪表板移位的单价通常包括折旧,维护,校准和功率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纳税计算方法时,应从进项税额中扣除工程机械单价变动的相关子项目和使用仪表的费用。 ”

修订:(2)办公费用。“帐户”更改为“帐户”。

增加:“当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税计算方法时,办公室费用中进项增值税的抵扣原则为:...”(4)固定资产使用费。“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纳税计算方法时,从固定资产使用费中扣除进项税额的原则是:……”

P12:增加:(5)工具和设备的实用程序。“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纳税计算方法时,从工具,器具的使用费中扣除进项税额的原则为:……”(八)检验费。“当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税计算方法时,在考试费中扣除增值税进项税的原则是:……”

修正案:“(13)税收。由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房地产税,车辆和船舶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改为“税款,这是房地产税,是非生产性的,企业按规定缴纳。车辆,船舶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费等各种税款①。

补充:①中的注释。

修订:“已分配的分项工程成本”更改为“直接成本”; “机械成本”更改为“建筑设备使用费”

P13:修订:将公式1.3.6的分母“每个工作日的机械使用费”更改为“每种建筑工具的使用费”(e)利润“利润是指施工企业完成承包工程“改成”利润是指建设单位在安装工程建设中取得的利润。

增长:1.费用的内容“应包括在建设和安装项目的成本中”。 5)生育保险费:按照“十三五”纲要,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合并实施方案在12个试点城市形成地区试点。 ”

修订:(2)工程排污费。“该项目的排污费应按照环境保护部门和该项目所在地的其他地方制定的标准缴纳,并应按实际计算。

应当列出但未包括在内的其他费用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包括在内。应当列出但未包括在内的“至”项目排污费和其他费用,应当按照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标准缴纳,并按实际计算。”(())P14 :(七)所有税项

III。按成本构成法计算建筑安装工程造价项目的组成和计算

P15:修订:(1)安全和文明的建筑费。“这是指在建造,建造和维护建筑过程中按照现行的国家环境保护,建筑安全,建筑工地环境和卫生标准以及相关规定购买和更新建筑安全防护设备和设施,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操作环境所需的费用。一个专案。改为“安全文明施工费用”是指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确保安全施工,文明施工,保护场馆内外部环境而发生的工程费用。 ”

在表1.3.1中,将“内部和外部绘画”更改为“内部和外部绘画”

(4)二级手续费。“它是指由于施工现场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在单次运输中达到的材料,成品,半成品等的成本。它必须进行两次或多次。”改为“二次运输费是指需要施工管理或由于空间狭小和其他原因,建筑材料,设备等无法一次就地运输,并且必须产生二次或更多次运输所需的费用。 ”

P17:修订:(5)在冬季和雨季增加施工费。“指的是在冬季或雨季临时设施,防滑,除雨除雪以及降低劳动和建筑机械效率的成本。”改为“冬季雨季施工成本增加是指冬季雨季天气导致施工效率下降。大量投资的成本以及在冬季和雨季确保建筑质量和安全所需的措施,例如隔热和防雨。 ”

P18:修正:“ 3)垂直运输费用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两种方法计算:”至“垂直运输费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通过两种方法计算:”

P19:增加:“还需要考虑以计算技术形式乘以费率计算出的计量费,因为将相应地扣除计算基础,因此需要相应地调整计量费率。调整公司管理费率。 ”

修正案:“日常劳动是指建筑企业完成零星项目或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施工图除外)所需的成本。日常劳动是指由施工单位和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确定。“基于签证的定价。”改为“计日工”,是指建筑企业在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合同范围以外完成零星项目或工作,并按合同约定的单价计价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支出。 。施工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签证进行计价。 “已删除:”将“总合同服务范围”更改为““总合同范围”” IV。国外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构成

P20:修订:“帐户”更改为“近似”

P21:删除:“(7)税。包括印花税:转让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社会稳定税等。”补充:“ 3.利润”更改为“利润和税收”;添加“税收主要是指单独项目的增值税。” 4.在启动费用的第二段中,将“启动费用”更改为“启动费用的比例”。第四节项目建设其他费用的组成和计算

招商策略:四个大方向将会在产业政策等外界力量干预下迎来盈利修复

核心点

政治科学和经济学中提到的“各个部门的平均利润趋势”现象可以从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中得到证实,即不同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呈现收敛趋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必须相互竞争,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由于认知水平,行业垄断,道德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企业的资本投资存在偏差。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可以为整个社会的“资本流动”提供指导。这里所指的资本流动可以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政策,例如信贷指导,资本补贴,行业准入等。利润较低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各级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已经具有较高利润率的公司可能不得不出售一些资源,以支持那些具有更好发展前景的初创公司商业。

对某些ROE较高的行业的工业政策支持正在减少。目前,大型消费产品和上游资源产品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明显高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整体净资产收益率。这与我们在过去几年中观察到的领域是一致的,并且预计对这些产业政策的支持将逐渐下降。即使ROE较高的行业,将来也会失去新政的支持。首先,供给侧改革有效地控制了金融机构的资产杠杆,相应实体经济的供需格局已大大改善,但供给侧改革的红利正在减少。其次,政府财政补贴被用于支持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最近已经宣布了相应的补贴后退措施。第三,大约在2010年,诸如扩大内需之类的产业政策刺激了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行业。在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固定之后,没有明显的政策支持出现。第四,具有较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制药行业经常会引入政策变化。药品批量采购和一致性评估等全面进步将在短期内削弱制药行业的盈利能力。

产业政策将把社会资源引导到ROE较低的产业。目前,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的行业集中在中游制造业和TMT行业。结合行业当前的盈利能力和政策倾向,以下四个总体方向将在诸如工业政策等外部力量的干预下迎来利润修复:1。环保行业具有较强的政策和信用敏感性。2。国防军事工业逐步释放出产业政策红利(军民融合,产业准入限制)。3。高科技制造业(专用设备,电源设备,高低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的基础已经改善,制造业增值税率的降低也将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的行业。4。信息技术行业依靠新兴行业政策来鼓励和合并并重组监管态度,例如通信设备(5G产业链),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计算机应用程序(云计算),半导体和其他领域。

关注产业政策的三个风向标:政府指导基金,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这三个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流动并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效果。在投资方向上,指导基金的投资主要以TMT,人工智能,医疗卫生,新材料等为基础。财政补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光学光电和半导体设备。它们中的大多数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加速产业升级。税收优惠政策倾向于技术创新领域。

风险警告:政府支持弱于预期,宏观经济波动

目录

01

前言

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产业政策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指出:“剩余价值的出现或利润率的提高取决于先前资本的投资;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而相互竞争。必然会有激烈的竞争。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

在这样的指导下,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的讲话中指出:“多一点计划或多一点市场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那时起,该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理解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市场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根本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根本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应该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作用应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于市场的竞争可以使不同部门实现平均利润。但是,实际上,由于规模效应,垄断,行政干预和技术创新等因素,不同部门的盈利水平未能如预期般迅速达到均衡。恒强的“马太效应”也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政府在实现“公平”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自从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召开以来,它进一步深化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并明确指出:“市场将在资源分配和改善环境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扮演政府的角色。”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在经济活动中,由于认知水平,行业垄断,道德观念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企业的资本投资存在偏差。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部门可以以“流向”为指导,利润率较低的企业可以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产业政策的帮助,已经有更高利润率的公司可能不再享受持续的政策红利,反映在政策的“回归”中。

中国的产业政策从无到有,从广泛的行业限制到具体的内部行业准则都经历了发展。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角度,探讨政府产业政策的逻辑,并提出未来值得关注的产业政策及相关产业。

一般来说,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形之手”的逻辑是,它对高利润率和高ROE产业的支持相对薄弱,甚至不排除会出现负面影响对行业盈利水平的影响政策。对于低利润率和ROE较低的行业,支持将继续增加,直到该行业的盈利能力恢复到行业平均水平为止。在投资中,把握产业政策支持力量发展的方向,避免产业政策的消极方向可能有助于获得超额收益。

02

中国产业政策概述

1.引导整个社会的资本流动:降低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它可以理解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最终劳动报酬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讲,剩余价值可以看作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利润额。剩余价值可用于分配给利益相关者或再生产。工业革命初期出现的资本家和当前的普通企业都希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但是,剩余价值的出现或利润率的提高取决于先前资本的投资,这些资本可以是人工成本,生产原材料,土地使用权等。由于不同企业或生产部门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效率存在差异,因此产生的利润率差异很大。财务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每个部门上一时期可以投资的利润额,这接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提到的剩余价值。因此,在本文中,ROE被选择用于行业和考虑公司的盈利能力。

根据这些年来上市公司的业绩,同一时期不同行业或公司的利润水平并不相同,但是在每个时期中,总会有一些行业实现盈利。同样,一个行业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该期间的利润表现也有所不同。

举两个例子。从2010年到2013年,在“家电下乡”,“用旧换新”等政策的刺激下,空调等家用电器的产销量迅速增长。上市公司的股本回报率从2007年的7.1%迅速上升到2013年的17.0%,在此期间,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的股本回报率从14.2%下降到9.7%。例如,从2016年到现在,在供应方改革的推动下,整个钢铁行业已经摆脱了巨额亏损。该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在2018年第三季度继续上升至16.5%,远高于同期非金融A股的9.4%。

与上述示例类似,几乎每个行业都出现了家电行业和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变化。最大化利润或增加利润率是每个企业的追求。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必须激烈竞争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竞争的手段是通过资本转移,将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反之亦然。最终结果是,当经济市场中所有生产部门的利润水平大致相同时,此过程将停止。

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来证明各个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以下财务数据:

根据深湾的28个一线行业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并根据滚动式和一致可比口径获得每个行业的ROE(TTM)。

标准差用于衡量每个时期不同行业的波动性。

考虑到股权结构改革和上市公司样本等问题,统计间隔为2005年至今。

自2005年以来,深湾第一产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已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标准差已从2005年的6.2%下降至2018年前三季度的4.2%。不同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已发生变化。呈现趋同趋势。从长远来看,它不是各个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的绝对平均值,但确实存在盈利趋势。

但是,这种奇妙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前面我们提到过,剩余价值(多少利润)的出现取决于前期投入的资本数量和资本运作的效率。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理性经济人士当然会选择在能够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领域投资更多的资本,但这只是一个很好的假设。由于认知水平,行业垄断,道德感知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公司在投资资本时发生偏离。这样,上面观察到的利润水平趋同现象与诸如将来可能将资本转移到不太可能产生更多利润的生产部门的问题相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可以为整个社会的“资本流动”提供指导。这里提到的资本流动可以通过信贷,资本补贴,行业准入等指导。角色政策;这样,利润率较低的公司可以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已经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公司可能不得不转移一些资源以支持具有更好前景的初创企业。因此,从长远来看,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正在收敛。

2.中国的产业政策:从无到有,从选择性到功能

目前,产业政策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这是政府监管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尽管关于是否执行产业政策的辩论从未停止,但产业政策几乎它存在于每个经济体中,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而言,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政策已渗透到几乎每个行业。无论时期长短,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始终存在。

从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我们大力发展了以钢铁,石油和煤炭为代表的重工业,相关工业产品的产量迅速增长了一倍。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初,调整产业结构以寻求全面的经济发展,不再以单一工业化为发展方向,在此期间还提出了“工业政策”的概念。 ”,并受到鼓励和限制解释主要产业的发展。

自2000年以来,加速工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运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主题,强调了制造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中的作用,而产业政策在规范工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行业内部结构。。

阶段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历了四个五年计划,从“五年计划”到“四年计划”。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围绕工业化。。专注于重工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基调。钢铁,煤炭,石油和电力行业迅速发展。钢铁,原煤,原油和发电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加了一倍;此时,市场的运行机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市场本身发挥的作用很小。通过观察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可以发现,在1952年至1975年之间,重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油,发电,钢铁,水泥和其他工业产品的产量几乎翻了十倍,而纱线,布料和其他轻工业制造业产品产量还没有看到这么大的增长。根据日本的经验,在1953年至1955年间,日本开发银行将其资金的83%投资于四个指定的战略性行业(电力23.1%,船舶33.6%,煤炭29.8%和钢铁10.6%)。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国家级产业政策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最早提出产业政策概念的纲领性文件是“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该文件明确规定了鼓励,限制和禁止发展的行业。主要目的是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财政政策,货币控制,银行信贷,外资限制等方面的支持。 199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性税收调整暂行规定》因国家产业政策而异调整税率(如农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等)以及1995年发布的《外商投资工业指导目录》,可以看作是工业政策的配套措施。1994年颁布的《 19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更加明确地界定了四个支柱产业,并针对各种关键产业推出了相应的支持计划,例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1997年,国家颁布了《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和限制发展的领域,并努力指导和限制企业行为。

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产业政策更加关注产业的内部结构,并正在积极寻求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总体而言,中国的产业政策从无到有,从广泛的行业限制到具体的行业内部准则。目前,它正在积极寻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从1986年首次提出产业政策的概念以来,许多领域和公司都受到了产业政策的调整。在政府采用工业政策的初期,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相对较强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选择性的工业政策更为普遍。当经济运行逐步走上正确的轨道时,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将进一步发挥作用。政府采取的措施更类似于功能性产业政策。希望“看不见的手”将寻找值得资源倾斜的行业。优胜劣汰的生存取决于市场自身的机制。

03

高ROE行业:政策支持薄弱

在政策的指导和指导下,大型消费产品(食品和饮料,家用电器,汽车,药品,生物工业)和上游资源产品(钢铁,建材)的当前ROE水平显着提高比非金融上市公司整体而言。净资产收益率,这与我们在过去几年中观察到的领域是一致的,并且预计对这些产业政策的支持将逐渐下降。未来甚至高ROE的行业也将继续遵循新政。本章将分析已取得良好产业政策效果并逐步支持下降的行业。

1,净资产收益率不均衡:产业政策干预的力量

从目前的净资产收益率行业表现来看,消费者和上游资源产品占主导地位,而TMT和中游制造业则较低。大型消费产品(食品和饮料,家用电器,汽车,药品,生物技术和轻工业制造)和上游资源产品(钢铁,建材)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明显高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总净资产收益率;而TMT(通信,媒体,计算机,电子)和一些中游制造业(电气设备,机械设备,运输)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拖累了整体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

在过去几年中,资源产品和大型消费行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得到改善,得益于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TMT产业和制造业将受到产业政策的青睐。食品和饮料,制药等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动力主要来自净销售利润率的提高,家电和汽车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提高的动力主要来自经营能力的优化(合计)。资产周转率),以及钢铁和建材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毛利润率的提高和资产周转效率的提高都推动了这一改善。上述变化的驱动力,一方面是公司本身的原始积累(如资本积累,人才资源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核心驱动力是产业政策对这些行业的倾斜。过去几年,例如“在家电下“乡镇”帮助消除了过多的库存,环境保护和生产限制导致钢铁供应方的生产能力下降。对于ROE水平较低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社会资源将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流向这些产业,从而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这些产业的盈利能力。

2.高净资产收益率行业的政策倾向正在减弱

在政策的指导和指导下,大型消费产品(食品和饮料,家用电器,汽车,药品,生物工业)和上游资源产品(钢铁,建材)的当前ROE水平显着提高比非金融上市公司整体而言。ROE,这与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在产业政策发展中观察到的领域一致。预计对这些产业政策的支持将逐渐下降,甚至ROE较高的产业也将受到政策的压制。首先,供给侧改革有效地控制了金融机构的资产杠杆,相应实体经济(大型国有企业,如上游资源商品)的供求格局已显着改善,但供给-方面的改革红利正在消失。其次,政府财政补贴被用于支持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最近已经宣布了相应的补贴后退措施。第三,大约在2010年,诸如扩大内需之类的产业政策刺激了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行业。在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固定之后,没有明显的政策支持出现。

1)金融供给侧改革:杠杆率停止上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在直接融资过程中,融资实体的负债将随着融资实体的增加而增加;而最常用的间接融资将增加实体的资产和负债规模,并增加金融机构(例如银行,经纪人等)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就是所谓的杠杆过程。实体经济加杠杆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融资获得的资本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也是经济发展和商业运作过程中的理想状态。

想象一下,一旦资本回报率低于融资成本,也就是说,当公司面临更高的贷款成本和更低的资产回报率时,过多的财务负担将拖累公司的业务和业绩。如果无法通过市场的自发调整来解决这种问题,那么企业必须依靠行政手段的规制进行去杠杆化。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供应方改革是最广泛使用的去杠杆化手段。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实行更严格的中性货币政策,MPA评估系统以及频繁进行资产管理的新规则两者都对行业的去杠杆化产生了更积极的影响。下面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之一。经纪资产管理业务在2012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紧随其后的是2012年至2016年,在货币宽松和金融自由化的带动下,金融机构开始继续信贷扩张,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A股上市银行总资产的变化来看,2011-2012年左右上市银行总资产的增长明显快于M2增速。在此阶段,银行正在提高杠杆作用,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更有利的货币政策使银行的净息差维持在较高水平。过快地提高银行的杠杆率已经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例如,资本使用效率的下降,金融机构服务于实体经济作为中介的能力逐渐下降以及信贷指导的削弱。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随着MPA的出台以及中央银行提出的各种监管措施,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文通过观察金融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变化,研究了金融业去杠杆化的结果。从银行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看,该比率已从2010年左右的峰值持续下降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约13倍。自2016年底以来,对于上市证券公司而言,资产杠杆率并未出现显着增长。这两种类型的上市公司的杠杆作用得到了有效控制。自2016年底以来,在相对较强的监督下,金融业基本面承受压力,银行,证券公司及其他机构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净资产收益率处于下降通道。目前,银行的股本回报率即将回落至稳定状态,证券公司股本回报率有进一步探底的趋势。

2)上游资源商品:供应方改革红利正在减少

如上所述,金融机构杠杆的持续增长过程与实体经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上升相对应;大型国有企业是金融机构资金的重要流动之一,因此金融机构正在去杠杆化。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工业企业也开始了去产能工作,旨在消除国有企业的高杠杆作用。

在2009年实施4万亿刺激计划后,大量新建筑项目进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商品价格急剧上涨。自2011年以来,产能开始显着释放,四万亿刺激计划这种疾病的后果开始显现。经济增长放慢,产值增长下降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企业利润转为负数。特别是对于上游资源产品等周期性产业,在早期“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企业在资本扩张过程中通过借贷形成了大量的过剩产能。煤炭和金属冶炼和加工等行业的资产和负债利率攀升至一个阶段性高水平,负债累累,加上经营亏损,一些煤炭和钢铁有色金属公司濒临破产。上述情况不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而是在资源不匹配的情况下的结构性矛盾;仅通过改善需求方就难以扭转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解决供应方产能过剩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重量。需要解决的产能过剩问题是这一轮经济复苏的拖累。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讨论了供应方改革。补充”等等。

在过去三年中经历了停运之后,政府在供方改革领域取得了有效的成就。钢铁,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消除落后产能,产品价格上涨以及改善行业供求状况,都为这些传统的循环产品行业注入了活力,资源产品行业的资产杠杆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控制。自2015年底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毛利率大幅提高。受益于供应方的产能清理,资源产品行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工业企业的总利润增长在2017年初达到峰值(31.5%),这一轮资源产品行业的投资逻辑也围绕供应方的变化而变化。

目前,供应方面的持续产能不足已被削弱,供应方改革的影响继续减弱;但是,在政策分红的带动下,一些龙头企业正在进行最后一轮的产能清理。受益匪浅,并有扩大资本的空间。预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受生产限制的行业将经历与过去几年显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过去几年的供应方改革中,资源产品行业已充分受益于产能清算带来的利润增长;同时,该行业的供需格局,资产负债率和利润修复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目前,它正处于释放政策红利的尾声,商品行业可享受的利益也略有减少。

3)财政补贴支持: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下降

财政补贴是政府的一项产业政策措施,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为特定行业提供补贴可以提高企业的能力和成果转化率。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受到补贴的推动并迅速发展。他们已经过了不成熟的发展时期,并获得了优先发展的优势。与光伏行业相比,当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时,新能源汽车是及时的。减弱政策补贴强度,调整补贴强度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成熟度,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光伏产业是受财政补贴驱动的代表性产业之一。对于光伏行业,政府的补贴规则由光伏电站产生的电价来调节。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的数量基本上取决于生产能力。在这种补贴模式的刺激下,许多光伏产业已经能够在早期阶段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的光伏生产能力在全球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同时,财政补贴的存在导致一些公司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和政府财政负担增加和产能过剩已成为光伏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回顾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政策,

从2012年到2014年,美国和欧洲正在对国内光伏产业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进行“双重反反射”调查,而2015年是光伏产业政策整顿的时期。

2016年,纽约州正式启动了全国光伏扶贫工作。在此期间,大力推行政策以促进全面实施光伏扶贫;光伏发电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发电设备规模进一步扩大。2016年和2017年,新发电设备容量跃升至3459和5338万千瓦时,与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5月10日发布的“十三五”可再生能源年度建设计划相同。规模通知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明分布式光伏发电不受各地各地年度年度新建设规模的限制,也就是说,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的限制有所放松,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增长。新的发电设备。

2018年,光伏产业政策开始收紧(“ 531新政”),补贴下降直接导致公司产能扩张放缓。自2018年7月以来,新发电设备连续五个月的累计容量同比出现负数,行业发展进入了``低谷期"",光伏产品价格指数进一步降低。

作为领先的单晶硅制造商,Longji拥有股份,在过去几年中,在政策支持和政府补贴的支持下,ROE持续改善。但是,2018年以后,补贴的下降将导致整个行业的下降。冲击很大,龙脊股份的股本回报率显着下降。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模式已逐渐从补贴主导转变为市场需求和产品驱动。补贴的及时减少将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思想的开始。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的初步试点工作。从2011年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补贴和其他政策。在我们的支持下,我们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与光伏产业类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政策补贴的极大改善。同时,它也面临诸如“寻租”欺诈和一些企业迅速扩张所引起的结构性租金等问题。

在补贴政策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在补贴政策的保护下度过了艰难的发展初期;光伏产业的“上一课”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2015年就明确表示,2016-2020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将逐步降低。部分缓解了产能过剩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尴尬局面。

行业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渐摆脱补贴干扰,转向市场自发需求。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同比增长率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这种现象在许多行业中非常罕见。在中国汽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2018年乘用车销量为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政策补贴。尽管自6月以来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逐渐减少,但销售结构也正在转向中高端车型,消费者自发需求逐渐取代了行业增长的驱动力。

目前,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对后端消费者的补贴上,这对OEM的生产和销售有很大帮助。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电池技术,它直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能否在未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果未来的产业政策可以通过诸如金融支持和专利保护等方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中途转向电池制造,那么该产业可以从产业政策的有效帮助中受益更多。

4)凯恩斯主义的内需刺激措施:家用电器和汽车等新政策尚未出台

在2009年左右,家用电器和汽车行业受到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下乡和减半购车等措施对刺激消费具有更大的影响。在经济疲软时期,对经济的需求不断扩大增强效果更好。扩大内需的方式,例如对农村地区的家电补贴和购车优惠税率,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体现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结束。面对内需低迷,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扩大需求的措施之一。采取消费电子补贴和汽车购置税优惠措施是更好的选择。

家电行业:即使在2004年和2005年出现负增长,2005年前后,家电行业的利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行业中不同公司之间发生了恶性的价格战,有些公司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库存压力。为了帮助家电行业摆脱困境,扩大内需,促进消费,2008年至2013年,政府相继出台了三项主要政策:家电下乡,用旧家电替代旧家电,节约能源。使人民受益。大保单红利期发展迅速。空调销售的增长率已从2008年的负增长跃升至2011年初的50%以上。

自2007年实施家电补贴政策以来,许多行业的公司在财政补贴的帮助下逐渐摆脱了困境。其中,格力电气和美的集团等行业领先企业在2010年分别获​​得22.4亿美元和24.9亿美元的收入。人民币补贴明显高于行业平均补贴水平,也高于A股上市公司收到的补贴总额。相应地,领先企业是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赢得产品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同时,它们可以迅速增加公司的市场份额。以格力电器为例,在2009年“家电下乡”政策中,格力空调6系列的30种型号全部中标。 2010年,格力空调的全部50款机型中标,同年收入增长率接近50%。母亲的净利润增长率仍保持在40%以上。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确实起到了良好的刺激作用。对于乘用车,调整购置税率是汽车行业中最常用的政策措施之一;在财政部于2009年颁布了某些车型的减税措施之后,乘用车销量的增长率显着提高。2009年,对1.6升及以下的乘用车征收5%的购置税政策; 2010年购置税提高到7.5%; 2010年后税率恢复到10%。2014年底,国内乘用车市场再次降温。2015年,国家再次出台减半购置税的政策以刺激市场。乘用车销售增长回升,但总体刺激作用减弱。

在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国内汽车消费需求得到释放,汽车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大大提高。从单个股票的净利润来看,上汽集团在2009年将亏损转化为利润,其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在2010年翻了一番。

这一轮刺激消费的新政策可能不会像上一轮那样产生大规模的影响,仍然可以期待结构上的亮点。2018年乘用车销售的负增长将继续使公司的总消费量为零。在家电消费方面,以空调销售为例,2018年前10个月的销售已从年初的两位数增长降至5%左右。在此背景下,国家于2019年初发布了《进一步优化供给,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促进强大的国内市场形成的实施方案(2019年)》。今年的消费产品,例如汽车和家用电器。它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在2019年采取促进汽车和家用电器增长的措施(例如消费者补贴),产品销售增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弹。但是,考虑到当前的人均汽车和家用电器持有量与上一轮低谷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因此这一轮刺激难以像上一轮政策措施那样对总体数据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但是,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仍然会有一些期望。就汽车市场整体冷淡而言,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仍保持高增长。尽管补贴有所下降,但这仍然是汽车市场的重要增长点。家用电器产销量的增长可能专注于产品升级带来的更新要求。

5)制药业:政策变化抑制利润

中国的制药业改革从未停止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一致性评估和批量购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医疗保健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从2007年正式覆盖城镇失业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到2009年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完善。自2012年以来,医疗保健行业的股本回报率水平已大大高于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股本回报率水平,进入2015年之后,股本回报率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医疗保健行业的盈利能力达到了比较突出。

进入2018年,随着医疗保健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保持较高水平,多项政策的出台已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在非专利制药领域。2018年底,备受关注的“ 4 + 7”大批量采购试点计划正式启动,其中涉及的化学仿制药的价格全部大幅降低。在短期内,药品价格的下跌将直接影响相应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润,其盈利能力也将进一步削弱。从长远来看,在价格转数量的过程中,相应的企业可以在减少产品单价的同时增加销售总额,从而对冲降价的影响,优化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从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估到批量购买政策的实施,制药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更严格的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制药业的利润模式和消费者付款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上市公司的利润率也将受到影响,从而抑制了该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继续提高。

04

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流向低ROE产业

目前,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的行业集中在中游制造业和TMT行业。结合行业当前的盈利能力和政策倾向,以下四个总体方向将在诸如工业政策等外部力量的干预下迎来利润修复:1。环保行业具有较强的政策和信用敏感性。2。国防军事工业逐步释放出产业政策红利(军民融合,产业准入限制)。3。基本面略有改善,并将受益于高科技制造(特殊设备,电力设备,高低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仪器仪表等),且增值税率降低。4。信息技术行业依靠新兴行业政策来鼓励和合并并重组监管态度,例如通信设备(5G产业链),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计算机应用程序(云计算),半导体和其他领域。接下来,我们将分析ROE目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将来可能会受到诸如工业政策之类的外力干扰的行业。

1.环境保护:政策敏感

环保工程行业具有较高的政策敏感性,且ROE目前处于较低水平。从净资产收益率分解的角度来看,该行业的资产杠杆水平不低,但净利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缩短应收账款期并保持健康的现金流量水平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作为环保产业绩效变化的核心变量,PPP投资的现状有所回升。我们相信,随着政策的支持和融资环境的改善,环保行业的利润修复能力将在2019年得到提升。

从政策指导的角度来看,原因有很多,

去年,各级财务部门设定了严格的条件(七个主要红线)来进行PPP清理和存储工作,同时降低了风险并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预计2019年财政部将扩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2018年已达到6353亿元)。从投资项目的近期变化和PPP项目的数量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环保项目的支持。例如,环保PPP的投资额已经增加。

由于环保行业的资产杠杆率较高,且对融资成本和信贷环境敏感,因此金融政策着重解决了私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例如,2月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企业意见》,对环保企业缓解现金流压力和债务负担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国防工业:将发放改革奖金

军事行业的盈利能力处于低点,随着工业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军事行业的基本面将在2019年得到改善。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防工业的改革已经多元化,包括军民融合(包括军民转换和平民参军),装备采购机制改革,军品价格改革体制和军事工业改革(资产证券化)。大多数改革周期都比较长,从政策方面到公司基本面都需要花费时间来催生改革红利。

从深湾一流的国防军工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的角度来看,随着采购订单数量的增加,一些公司的收入将显着提高,但这是由于产品交付周期和产品销售周期的多次改革造成的。行业,在这种影响下,利润方面的改善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2018年,军事工业在军事采购,定价机制和行业准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前三个季度的收入增长已反弹至两位数增长,扭转了过去几个季度持续负增长的局面。它正处于行业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阶段。预计2018年全年收入增速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后,在行业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的带动下,利润面将接follow而至。发生了改善。

与其他行业相比,军事行业的表现更多地取决于国防预算支出的增加或减少。军事预算的增加对行业利润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2018年,国防军费预算支出增速达到8.1%,2018年前三季度军工股本回报率已反弹至2.1%。

军事委员会的设备开发部联合发布了2018年版的《武器装备研究和生产许可​​证目录》,并建立了行业准入目录和其他产业政策,以保护具有高技术壁垒和强大垄断地位的OEM。

军事产品的新定价机制取代了成本加成等传统定价机制,将增强军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提高OEM的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

3.高科技制造业:减税重点在于制造业

从当前制造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来看,电气设备和机械等第一产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较低,尤其是电力设备和通用机械等净资产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一些制造业(如供电设备)在初期就进行了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大量的产能过剩拖累了总资产周转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低端产品不能满足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不能提高毛利率。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国家一级提出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建议,并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终端设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使用行业准入限制,信贷指导和其他方法来协助行业政策的顺利实施。

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制造业的支持已开始见效。在整体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已成为一个亮点。如上所述,当前的产业政策将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018年前三季度,GDP增速放缓,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但制造业投资增速自2018年初以来一直在上升,在经济背景下已成为亮点慢一点。特别是,电池制造投资的增长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资本支出的增长,这已成为驱动高科技制造快速增长投资的主力军。

请参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高科技产业(制造业)分类”。本文从41个主要制造业类别中选择较为典型的高科技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制造及其产量增长分析。首先,高科技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高于所有制造业的产值增长率。第二,高科技制造业的代表产业包括制药,航空航天,电机(电池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产品(光纤电缆,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和其他广泛的工业类别或其中的一些。在面积方面,这些代表性行业的产值增长领先于其他行业。第三,传统制造业(如纺织,农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产值增长不容乐观,这将拖累未来制造业的整体增长。可以看出,产业政策对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趋势非常明显。目前,相关投资和产值增长有所改善。同时,增值税率的降低也将减轻制造业的财务负担。预计未来的盈利能力也将受到产业政策股息的影响。逐渐释放以迎接维修。

4. TMT行业:政策鼓励和放松管制

新兴的行业政策鼓励和并购与放松政策以及重组政策是改善信息技术行业绩效的催化剂。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产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并购和重组,而并购政策的严格监管对绩效变化具有重大破坏性影响。自2016年以来,监管机构对并购和重组实施了更严格的监管政策,信息技术行业的业绩经历了非常显着的下降。此外,先前的并购公司的业绩承诺未能达到预期,进一步加剧了业绩下降的压力。目前,通讯,电子,媒体等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

自2018年底以来,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态度和监管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传统公司可以通过并购来转型。另一方面,合并和收购可以直接增加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并使股东股权增值,以及放宽对上市公司的主要资产购买,重组和置换的并购政策,以及简化市场流动性,将降低交易成本和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风险。中小型公司的估值水平有所提高并形成了积极的反馈,这进一步促进了兼并重组事件的增加。在2019年,如果监事们对并购重组的态度继续放松,这将对信息技术公司的业绩增长形成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也会相应提高。专注于通信设备(5G产业链),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计算机应用程序(云计算),半导体等领域。

05

产业政策的风向标

要注意政府引导资金,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倾斜区域:这三者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动,并优化在整个社会分配资源的效果。在投资方向上,指导基金的投资主要以TMT,人工智能,医疗卫生,新材料等为基础。财政补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光学光电和半导体设备。它们中的大多数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加速产业升级。中国对科技型企业的产业政策越来越明确,针对企业创新过程和核心领域引入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

1.风向标之一:政府指导基金

政府指导基金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具有优化作用。许多初创企业受到财务状况的青睐,并且在成立初期无法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尽管有资金持有,但由于风险规避,一些投资者仍不愿进行高风险投资。此时,行业引导基金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当政府指导基金成立时,希望政府的信贷认可和资本杠杆将被用于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更具体的行业来增加社会资本对该行业的支持。中国第一个政府指导基金是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该基金成立于2002年。自那时起,政府出台了许多法规以促进指导基金的发展。一是建立两个国家级指导基金: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400亿元的国家新兴产业风险投资指导基金和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地方政府的带动下,地方政府积极建立适合当地发展特点的引导资金。

就投资方向而言,指导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TMT,人工智能,医疗保健,新材料等。根据《 2018年政府指导基金调查报告》,医疗保健,TMT等新兴产业是该指导基金的核心投资方向。将来,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可能会得到加强。新能源,新零售,新材料等都可能成为指导。基金的倾斜投资方向。

2.风向标2:政府财政补贴

本文计算了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如何获得政府补贴。国家财政支持具有一定的行业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政策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优惠转移。从2010年到2017年,电子和媒体行业的财政补贴比例基本上达到了行业总收入的1%以上,建筑装饰,采矿和商业贸易行业的财政补贴比例相对较小。从补贴资金额来看,汽车,化工和电子行业获得的补贴最多,2017年分别为129.8亿元,125.24亿元和120.76亿元。媒体和房地产行业的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而对化学,计算机,纺织和服装以及国防和军事工业的支持增加了。对于补贴金额最高的汽车行业,补贴金额从2010年到2015年有所增加,并且近年来,补贴强度逐渐降低。

哪些行业受到财政补贴的青睐?获得最高政府补贴的汽车行业在汽车行业拥有最大的政府补贴,而对汽车零部件的补贴相对较少。政府以补贴的形式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下乡,但近年来补贴有所下降。在计算机行业,政府大力支持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安全服务公司,例如紫光(2017年补贴7.99亿元),常山北明(2017年补贴6.08亿元)和维信诺(2017年补贴5.23亿元)元)近年来,他们在云计算服务方面做出了努力。电子行业的财政补贴主要集中在显示屏制造,网络通信设备制造以及半导体设备相关公司。京东方的主要业务是显示设备的制造,其在2017年获得9.6亿美元的政府补贴,这在电子行业是首例。在不久的将来,柔性屏幕和折叠面板也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考虑到政府补贴的具体流量,2017年政府补贴最高的十家上市公司分别属于化工,家用电器,汽车,交通运输,纺织和服装,机械设备和采矿业。大部分补贴是由于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例如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的研究和创新,还有一些是基于政策的经营亏损补贴。一般而言,政府补贴主要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加速产业升级。

3.风向标3:税收优惠

税收减免通常通过各种减税措施来减轻税收负担,从而为公司提供更大的增长空间。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某些行业,为这些行业提供社会资源,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不同行业中,中国的税收政策趋势更加明显。中国对科技型企业的产业政策越来越明确。对于企业创新过程和核心领域,已经引入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在“比例通知”中,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额增加了费用部分的75%(以前为50%),而资本化部分的175%在税前摊销(以前为150%)。,军工,电气设备等以技术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企业产生了显着的净利润拉动作用。从对个人股的影响来看,2017年净利润节税额最高的前100家上市公司几乎全部在TMT和先进制造业领域。该政策直接影响在这些领域具有较高研发投入的上市公司。。

06

从国外经验中学习

在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通常应用于某些幼稚产业,从而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差距。即使在发达国家,产业政策也被广泛使用。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培育了优势产业。

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股票市场政府采取了多种产业政策,主要侧重于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产业。在1980年代左右,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钢铁,彩色电视和半导体产业向美国的出口限制了美国产业的发展。美国采用外贸方法,并在内部启动了制造业扩张计划,以保护和发展自己的钢铁和半导体产业。。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高速Internet发展的时代。美国政府已开始集中精力支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保证最近几十年来美国在信息领域的长期优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迫使美国思考“去工业化”的两个主要问题:供应方技术创新和工业发展的减弱,需求方对高薪制造业职位的需求减弱导致消费者需求疲软。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制造业复兴计划”,以在该国建立一个高效的高科技制造业基地,并将高端制造业归还给美国。奥巴马政府针对高端制造业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重点关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例如半导体制造,新材料的研发和使用,新能源技术,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并开始部署量子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特朗普政府提出了“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战略”,以保持美国在先进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重点放在电子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材料加工,生物医学和农业制造的五个主要领域。自2018年10月以来,美国在先进制造,人工智能,5G和军事工业领域进一步启动了一系列工业计划。

中国产业政策四十年演进与发展——兼论中国产业政策体系的转型_市场经济

7

星期五

作者:江飞涛李小平

改革开放之初,日本成功实施了产业政策,引起了中国各界的关注。随后,中国开始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并以此来促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政策已经经历了将计划管理和选择性产业政策相结合,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体,功能性政策为辅的产业政策体系。 。转型的过程。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产业政策开始集中于功能性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的使用。总体而言,中国的产业政策越来越侧重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仍保留了大量直接干预市场的措施。由此带来的不利政策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当前,中国应转变为以功能性政策为主体的产业政策体系,着力改善市场机制,保持公平竞争,促进创新,促进绿色,包容性发展。

介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计划经济管理体系面临着变化。此时,“东亚奇迹”和“东亚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逐渐引起了国内经济部门和经济工作者的关注。政府主导市场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得到国内各方的认可。这种引导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乃至经济发展的选择性产业政策模型不仅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而且可以保留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大量干预。这种产业政策模型与当时的“计划商品经济”和“国家管制市场和市场引导企业”的总体改革思想相吻合,并在当时很容易被各方接受。因此,当时的中央领导层采取了产业政策模式,成为促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变的重要途径。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全面实施工业政策。产业政策广泛存在于许多领域,已成为中国的经济管理和经济调控工具。在接下来的30年中,随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国的产业政策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详细了解中国产业政策的演变,分析其演变的内在逻辑,探索其不足和当前的挑战,对当前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变乃至整个市场化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1

产业政策的概念,理论基础和相应的争论

鉴于产业政策概念含混不清引起的争议,而且各方对产业政策的内涵和范围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产业政策的演变, 有必要简要梳理并比较政策的概念和基本理论。通常,对产业政策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和实践。

第一类是传统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概念。此类工业政策是指战后在东亚国家(或地区)如日本和韩国实施的干预性工业政策。这种产业政策被认为是“政府为改变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以及私营企业在某些产业中的某些商业活动而采取的政策。换言之,它是促进生产,投资,研究和发展的政策。发展,抑制其他行业类似活动的现代化和产业调整政策(Takamiya Kotaro,1988年),这种类型的产业政策针对直接(或间接)经济活动,例如市场进入,产品价格,生产要素分配和要素价格和投资。)干预是主要手段。它以“政府对微观经济运作的广泛干预,并选择赢家,扭曲价格等来支配资源分配”为主要特征,因此被称为选择性产业政策。在选择性产业政策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支配”,干预甚至取代市场(江飞涛,李小平,2015)。

选择性产业政策主要依靠产业结构的演变,市场失灵(协调失灵,信息溢出)和规模经济作为其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理论基础面临许多问题和争议(江飞涛,李小平) ,2010,2015;张鹏飞,徐朝阳,2007)。选择性产业政策在理论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政府失灵”问题。由于自身利益(或利益集团的捕获)和信息问题的影响,很难正确选择应支持的行业和产品。技术路线。关于选择性产业政策在东亚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也存在许多疑问和争议(李小平,姜飞涛,2012;刘鹤,1995)。还应该指出,自1960年以来,日本政府逐渐失去了干预各种干预措施的权限,自1970年以来,日本政府转向采用“最大化利用市场机制”的产业政策模型(Ryota Komiya,1988年)。 ;韩国政府自1985年《工业发展法》颁布以来,它确立了市场机制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并大大减少了政府对工业发展的直接干预。

第二类是实用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概念。自1980年代以来,工业政策的概念和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选择性产业政策备受争议,已被功能性产业政策所取代(李小平,罗军,2017年)。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产业政策研究者认识到选择性产业政策存在严重缺陷,但政府仍应在促进产业创新与发展,结构演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取行动。政府应尽可能避免采取选择性的产业政策。相反,它应该改善市场体系,改善商业环境,保持公平竞争,支持工业技术的创新和传播,并建立系统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帮助工人提高技能为了通过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来实现上述目标,这些政策被称为功能性工业政策。在功能性产业政策中,市场处于主导地位。市场机制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和结构演进的决定性力量。政府要为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失灵”领域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着互补和协同的关系。

欧盟是功能性产业政策的从业者和倡导者中最具代表性的。1990年10月,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个工业政策公告。在随后的二十年中,欧盟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并建立了系统的产业政策概念体系。欧盟的工业政策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水平”和“服从竞争政策”的原则,并避免采用有选择性的工业政策来纵向干扰市场。欧盟进入21世纪后,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矩阵”产业政策,即在不同行业实施横向政策时,应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进行调整。策略工具仍然是功能性策略工具。战后,德国,美国和英国,1960年代后的日本以及1985年以后的韩国主要实施了功能性工业政策。

近年来,新结构经济学引起了很多争议,其产业政策思想更像是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功能性产业政策思想的混合体,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存在矛盾。政府的产业政策(姜飞涛,李小平,2018)。林逸夫(2016,a)一方面强调,在新结构经济学的产业政策中,政府与市场处于良好的关系,政府顺应市场,对市场进行补充。“并将重点放在政策资源上,这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林逸夫(2016,b)也反对使用干预性政策工具,如准入限制,投资规模控制和财政补贴,但主张在改善软硬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采用功能性产业政策。 。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改进和业务环境优化等政策措施不具有特定于行业的特征。如何将这些政策资源集中在选定的战略性行业上是新结构经济学的重要问题。还应该指出,新结构的经济学正面临着严重的疑问,即政府是否有能力选择“回报最高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应该进一步指出,不同产业政策思想之间的差异和争议集中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角色,边界和相互关系上。产业政策演变的实质是市场和调整政府边界和关系的过程。因此,在考察产业政策的发展演变时,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演变与调整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从中国产业政策实践的角度,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入了东亚选择性产业政策模型和概念。在随后的三十年中,这种政策模型和概念一直在政策部门中占据主流地位。但是,功能性产业政策及其实践逐渐引起学者和政策研究者的关注。

02

在改革开放初期介绍产业政策构想

(1978-1988)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项历史性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随后,中国开始逐步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和经济活动。投资主体和经济决策呈现多元化态势。计划经济的传统高度集权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提出一种新的经济管理制度。

在1980年代初期,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方向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是在此期间,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且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和工业发展被认为是创造“日本奇迹”的关键(Johnson,1982; Vogel, 1985;包装和威斯特法尔,1986年; (Amsden,1989年),引起了中国学者和中国政府的关注。1983年,中国学者陈忠和韩志国在《现代日本经济》第三期上发表了《 1980年代日本的产业政策》。这是第一位发表关于日本产业政策论文的中国学者。本文的重点是介绍自198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政策的调整。198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起来,研究和研究日本国际贸易产业省的产业政策经验。在同年在冲绳举行的“中日经济学术交流会议”上,中日两国学者就日本的产业政策问题进行了一些交流和讨论。

1987年,国内学者公开发表的有关产业政策问题的论文数量大大增加。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政策研究小组研究小组(1987年)和周琳,杨云龙,刘炜(1987年)最有影响力的。周琳,杨云龙和刘炜(1987)的论文也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1986年组织的中国产业政策研究的成果之一。该论文提出“利用产业政策促进发展”。和改革”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更新现有产业体系的产业结合方式和产业品质”,是当时中国产业政策的短期目标,是“高发展”的必然目标。科技产业和世界新技术的欢迎革命的挑战,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当时中国产业政策的长期目标。他们进一步指出,产业政策“应专门针对实现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质性更新,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工业化进程。”

1985年至198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一系列有关产业政策问题的研究,并去工业和贸易部进行了检查。一份名为“中国产业政策的初步研究”的研究报告,对中国产业政策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1987年3月向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报告,并建议中国引入战后日本采取的工业政策。研究报告指出:“工业政策是在许多国家的工业化项目中实施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的总称。一些实施工业政策的国家在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有效。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地区实现了产业政策经济体系的经验与“竞争”和“干预”相结合值得我们关注。 “”产业政策不仅可以利用配套政策来协调各种宏观经济控制措施,以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通过它促进产业联系。以及组织在促进企业振兴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 ”报告指出,产业政策是政府调节市场机制的手段。产业政策可以将建设与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填补计划中的真空,并培育市场。可用作催化剂(计划经济)向计划商品经济过渡的有力工具。报告进一步认为,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可以解决计划与市场在时间意义上的矛盾,可以逐步建立新模式下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产业政策的目标,政策体系和产业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工业政策是始终促进战略性产业(或产业集群)发展,最大程度地增加后发者利益并实现超越发达国家的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政策。工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政策,通过其财务协调,财政,税收,对外贸易,外汇,技术,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产业政策体系。 ”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合理地合理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出口结构。”该政策体系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以及进出口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促进(若干)某些产业的生产,投资,研发,现代化和产业重组,并抑制其他产业的类似活动”,以“实现产业的高度”。产业组织的政策是“建立基于高科技水平的大规模生产机制”,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合作网络”,实现“组织效率”。

198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建议中国建立计划商品经济。1987年,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接受了国家计委关于“国家对市场和市场引导企业的监管”的意见。当年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通常应为国家规范市场,市场指导“机制”,“国家使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来规范市场供求关系,并创造合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选择。”商业决策。这个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关于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意见认为,产业政策为“国家市场调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工具。该提案很快被当时的中央领导批准并批准,并指示国家计划委员会实施(吴静莲,2016)。1988年,国家计委成立了产业政策司。刘鹤,《中国产业政策初步研究》的作者之一,于1987年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移交给国家计委产业发展局,并移交给国家计划产业政策司。 1988年成立。1989年,在一桥大学学习产业政策的杨为民被调到了国家计划委员会产业政策部。

在中国引入产业政策和产业政策概念的过程中,主要是选择性产业政策和相应的概念。在此期间,当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者进一步考虑产业政策在中国的应用时,他们将其与当时的经济制度基础以及围绕经济制度改革的辩论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细节值得我们注意。 Wu Jinglian(2017)对其进行了更详细的介绍:在1985年中日交流会议上,高宫小宫教授向马宏研究员介绍了《日本的工业政策》一书。数十位日本经济学家对日本的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这本书批评了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小宫龙太郎把这本书交给了马宏。该书于1988年在中国翻译出版,并未引起中国政策部门和学者的关注。当中国提出产业政策和概念时,它非常重视与国内贸易和工业部以及对外贸易和工业部的高层官员的交流和看法。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03

对计划商品经济和产业政策的初步尝试

(1989-1993)

1988年,国家计委产业政策司成立后,它开始对产业政策进行进一步研究,并着手制定和制定产业政策。1988年,有两份值得关注的研究报告,一份是杨为民撰写的《关于“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建议》,另一份是刘鹤等撰写的《中国》。 (1989)。实施产业政策的总体思路。杨为民(1988)指出,当时中国的产业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三个产业之间的不平衡,第二产业的不平衡,流通领域的混乱,贸易结构的不平衡,不足。就业,工资成本大幅度上升。共存。杨为民认为,结构性矛盾是由机制失调引起的,主要表现在非经济垄断和过度竞争中。有两种类型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一种是旨在塑造产业机制的转型(改革)政策工具,另一种是旨在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调整政策工具。杨为民进一步阐述说,产业机制是将市场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自动协作并发挥作用的调节器。核心是产业政策引导市场分配资源,市场规范产业运作。刘鹤等的研究报告。 (1989)将产业政策视为联系宏观和微观,联系中央和地方,沟通计划和市场的支点,并提出了建立具有产业政策的国家的总体思路。他们认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发展的瓶颈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的基础产业供应瓶颈,另一个是高消费造成的技术供应瓶颈。他们建议在未来八年内(1988-1995中国产业政策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丰富基础产业,发展创汇产​​业和加强市场组织。

1988年上半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政策司在大量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研究结果“关于中国现行产业政策的几点意见”。经过反复磋商和修正,1989年国务院3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现行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产业政策命名的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现行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明确指出:“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强调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提供支持和限制,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控制。”未来一段时间制定产业政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和任务是:着力发展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加强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产业;加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控制一般处理产业的发展使它们与基础产业的发展协调起来。 ”

国务院《关于现行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制定了当时的产业发展顺序,并明确指出:“现行的产业发展顺序是各国实施产业政策的基本依据。部门和地区,也是经济以政策为导向的目标。由于同一行业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领域通常具有不同的条件,因此需要不同的政策。因此,应根据社会再生产的不同领域来安排产业发展的顺序。 ”在本政策文件中,主要产业的发展顺序从生产,建筑,对外贸易和转型四个方面制定。作为本政策文件的附件,还发布了“当前行业发展序列目录”。该目录详细列出了在上述四个领域中受支持,严格限制和停产的行业,产品(和过程)。目录非常详细。。例如,专注于支持生产领域中的生产的工业和产品涉及18个工业领域中的数百种产品。后续的“工业结构调整指南目录(2005年版)”和后续的调整延续了本目录指南的风格,例如,“工业结构调整指南目录(2011年版)(修订)”1,408条,其中鼓励761条,限制223条,消除424条。

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在政策措施方面采取了计划经济方法,这与当时“计划商品经济”的主旨相一致。政策执行的第一条,“各部门和地区应按照产业发展顺序的要求,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外资流动,并制定年度计划和细则。根据财务和物质可能性制定“第八个五年计划”。”。二是要求银行按照产业发展顺序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要求银行从限制产业中提取资金,投资于支持产业,并要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与交通运输部合作。金融而银行则根据产业发展顺序的要求,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优先顺序。 ”第四条要求物价部门“按照产业发展顺序的要求,完善重要商品的价格管理措施”。第五条,第六条要求有关部门优先满足外汇,交通,电力,物资等重点配套产业的需求,第七条强调规模经济。 “有必要遵循规模经济和专业合作的原则。避免生产和建设的低水平重复和区域趋同的趋势。 ”此外,政策实施的第三部分要求制定与发展顺序相适应的税收政策,第八部分是乡镇企业的要求,第九部分是地方政府和计划部门的要求。实施政策,第十部分是要求“尽快制定与产业政策有关的法律法规”。该文件的结论是“该决定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组织和解释的。”

根据刘鹤和薛亮(1991)的内部报告,在《国务院关于现行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发布后的两年中,有44个地区,27个行业。当局和15个经济综合体该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地方和部门主管部门根据中央政策的精神,认真制定本部门和地区的发展重点和限制性重点,并列出相应的目录。经济综合部门主要针对国家产业政策保障措施的实施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制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别利率。贷款及其实施方法由专业银行具体执行。国家建设计划中包括的项目和受产业政策支持的项目的差别贷款利率(低利率)。(二)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征税。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建设项目实行零税率的扶持。国家产业政策并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标准。未达到经济规模的项目需缴纳30%的高税率。(3)加强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和改造项目管理。国务院于1990年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加强部分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和转化管理的通知》,制定了《控制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和转化的产品目录》。目录中的所有23产品必须报告该项目的批准只能在国家工业中央管理部门批准后才能批准。目录还将根据产业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定期或不定期调整。随后的“政府批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延续了这一政策传统。

国务院关于现行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以及相应实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国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初步尝试。这些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首次引入市场机制和建立“计划商品经济”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制定的。它的出现具有其固有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超出了计划管理的范围。没有完善市场体系的有效约束,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障碍。面对新的挑战,这为实施产业政策带来了运营空间和内在需求。引入产业政策模型时,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计划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并逐步缩小强制性计划的范围。

这些政策的制定突破了传统的“大统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当时,人们开辟了一种通过直接干预和影响资源配置的国民经济管理新模式,大大减少了计划管理的范围。并且管理和规范在许多计划经济体之外出现的市场经济活动。这种工业政策的国家经济管理模式,是当时各方都接受的计划,已成为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机制过渡的重要工具。正如蔡妍(2018)所说,尽管这似乎只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突破,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可以被称为破坏性的制度创新,甚至可以被视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

由于对市场机制持相对保留的态度以及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惯性,因此这些政策仍然使用许多计划经济管理措施,并且是工业计划管理和选择性产业政策的混合产品。但是,总的来说,与传统的严格计划管理制度相比,采用产业政策进行调控,大大放松了对经济实体的控制,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经济决策能力,激发了经济实体的活力。 ,促进了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

04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政策发展

(1994-2001)

在1990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的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根本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努力重新加入关贸总协定。随着中国经济和体制环境的变化,国家计委产业政策司已开始考虑在新情况下制定新的产业政策。1992年5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在1990年代开始研究和制定国家产业政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并邀请了相关领域的几位专家学者和工人举行了座谈会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所有各方意见并据此形成了征求意见稿(Liu He,1994)。

1993年5月,在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体制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工业政策工作座谈会上,国家计划委员会举行了一次会议。参考文件“刘鹤等人撰写的“近期产业政策工作的若干问题”指出,国家计委制定下一项产业政策时,需要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特色国情的三个因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强对产业政策的远见,指导和专业化;制定一些加强市场功能,促进市场机制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机制。

1993年11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根据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精神和若干重大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修订了1990年代国家工业政策纲要草案。在1994年推出。(刘鹤,1994)。1994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 19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简称《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基于市场机制的产业政策。《纲要》明确指出,制定国家产业政策必须遵循“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国民经济基础上资源配置中的根本作用”的原则。宏观调控”。其政策着眼于六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第三,积极促进支柱产业,特别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和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四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调整贸易结构,大力提高出口效率,鼓励引进新技术及相关关键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第五是产业组织,产业技术和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旨在促进​​合理竞争,当前规模经济和专业合作。工业技术政策旨在促进​​应用技术的发展,鼓励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速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并促进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产业布局政策旨在逐步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并形成区域之间专门的分工与合作;六是建立产业政策制定程序和实施保障机制。《纲要》还要求国家计委组织和协调制定“交通运输,通讯,建筑,电子,机械,石化和外资,外贸,技术和产业组织调整等产业政策”。《纲要》特别重视规模经济问题,并附有《关于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经济规模标准(第一批)的若干规定》和《经济规模标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第一批)。

随后,中国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1994年),《水利产业政策》(1997年)和《国家鼓励发展的主要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1998年版) ,2000(修订),“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优先发展指南”(1999年和2001年),“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0年)以及一系列产业政策。在此期间,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着手清理和规范其外国投资政策。199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指导外国投资方向的暂行规定》和《外国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5年版)。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5年版)分为鼓励类和限制类(它们分为两类:A和B)和禁止的类别。1997年,中国政府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是在党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制定和实施的1990年代国家工业政策纲要。其政策思想和政策体系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国务院关于现行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相比,《 19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大纲和随后发布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中,计划中的行政政策和措施已逐步退出舞台,投资批准,行业准入,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投资工具逐渐成为产业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 。1990年代的国家工业政策纲要是中国的第一个传统工业政策。它基于市场机制。它选择支持或限制的特定行业。在选择政策工具时,它主要使用批准价格和干预因素价格。资源分配等政策工具是典型的选择性产业政策。

在1994-2001年期间,发布并实施了“ 19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及随后的一系列产业政策,这些政策基本形成了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针对特定行业的政策。政策。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要产业政策体系。这些产业政策的政策思想,思想和政策模型对随后的产业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随后的产业政策中继续存在。例如,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包括培养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和促进集中式产业组织的政策,对外资汽车业和合资车辆的管制政策,对投资和项目的管制政策以及市场准入和产品标准随后的汽车行业政策继续实行严格的进口管制政策和进口限制措施。 《国家目前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已演变为《工业结构调整指南》鼓励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其模型一直在继续。

总体而言,在此期间,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完全取代了对微观经济的严格计划管理。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在接受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和指导的同时,主要根据市场信号做出决策;而且由于产业政策不像计划的管理那样严格,因此不适当的产业政策干预相对容易突破和调整。许多行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破相关部门的预测,脱离其计划,摆脱其干预并高速增长的过程。如果大部分的产业政策干预措施得以实现,这些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受到拖延(姜晓娟,1996)。)。从这个角度看,产业政策由于其灵活性和不断释放的微观经济活力,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江飞涛,李小平,2015)。

05

加强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演变

(2002-2012)

在2002年至2012年这十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在这些变化的互动影响下,中国的产业政策得以发展和演变。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中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正面临来自外国公司或产品的越来越多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作用应更加突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继续完善国家宏观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制度的改革。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出于对过热的担忧和预防而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控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冲击。随后,中国政府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体系以促进经济复苏。在这些重要变化的影响下,中国的产业政策得到了发展和发展。

1.调整总体政策并加强产业政策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决定的重点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该决定明确指出:“对于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企业所有项目将不再受制于审批系统,审批和备案系统将采用不同的系统。其中,政府只会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批准重大项目和受限项目,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都会提交。关于投资批准,该决定明确指出,批准主要包括“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主要布局,保护公共利益和防止垄断”。该决定还强调需要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通过间接控制有效地调节整个社会投资。决定明确指出,要及时制定和调整投资指导目录,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的环境保护和安全标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该决定明确指出,要严格规范土地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在规范和引导社会投资中的作用。在2002年以来的产业政策体系中,《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政策工具,例如新的目录指南,投资批准和备案,市场准入以及工业政策中的土地使用系统。重要依据。企业投资项目批准暂行办法和政府批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也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投资体制的决定制定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企业投资项目批准暂行办法》给予了投资项目批准很大的酌处权,批准实质上已变相批准。

在外国投资管理方面,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开始修改和改进相关的外国投资管理措施。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指导方针》,同时废止了原国家计委三局等三个部门发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暂行规定》。随后,有关政策部门反复调整和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原则》。,并不断扩大对外资的开放程度。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自21世纪以来在产业政策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向政策部门提供对工业部门投资的全面干预和管理,以进行干预(或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全面指导和管理工业发展方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指导投资方向,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以及财政,税收,信贷,土地,进出口的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组成。对于鼓励性投资项目,他们可以根据相关政策和法规获得贷款,基于土地的便利和税收优惠以及优惠的土地价格。禁止投资新型项目;严禁投资淘汰项目。现有的淘汰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必须及时淘汰,否则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可能采取强制措施。这种类型的目录指导策略本质上是对资源分配的直接干预。

自2002年以来,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政策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抑制这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例如,2003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抑制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调整产能过剩产业结构的通知》等政策;2009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限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以指导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解决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包括九个行业。措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加强环境监管,依法提供土地,实行有控制的财务政策,严格项目审批管理,抓好并购,建立信息发布制度。自2009年以来,强制淘汰过时的生产能力已成为控制产能过剩的非常重要的措施。2010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加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分解,行政组织,领导和行政问责机制。

自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该行业的发展指导,并相继制定了钢铁,电石,水泥,煤炭,铝,电力和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政策;随后公布汽车工业的发展政策,钢铁工业的发展政策,水泥工业的发展政策以及造船工业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以及这些政策的相继颁布,标志着系统的发展。干预个别产业的发展。政策模型已经成熟。

2.启动和实施关键的行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计划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批准了对汽车和钢铁行业的调整。振兴计划以及随后的国务院通过了纺织,装备制造,航运,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和物流等八个行业的调整振兴计划,其中有160多项配套实施细则,其中涉及进行工业活动的各个方面。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保持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其中“保持增长,扩大内需”旨在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而“结构调整”重点在于中长期结构调整与行业健康发展。“保持增长,扩大内需”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鼓励家电和小排量汽车消费的政策;鼓励购买弃船,并加速淘汰旧船和单壳油轮;鼓励消费纺织品和服装;并推广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石油产品,化肥,有色金属产品的购买和储存以及鼓励出口的政策。“结构调整”政策主要包括:严格控制新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自主创新;修改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修改准入条件和指导目录等。

尽管主要的行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强调使用市场机制并试图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但一些政策细节已经过修订,调整和补充,但在干预主义中仍在很大程度上继续以前的产业政策。专业。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反映了中国产业政策的基本思想,政策措施的偏好和发展趋势。它是以往产业政策的整合与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它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了产业政策的运用。

3.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增加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和竞争,以积极把握新一轮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建立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务院于2010年9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决定》。定义了新兴产业的概念,包括节能环保,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七个产业。已被选为战略新兴产业。针对以上行业,给出了关键产品,技术(或技术路线)和领域。政策保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始:“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发展水平”;“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 “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集中精力组织关键技术的突破,组织和实施主要的应用演示项目以及其他策略工具仍然是该策略的重点。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其中部署了重点发展领域及其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该计划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市场主导,政府控制”,“创新驱动,开放式发展”,“关键突破,全面进步”和“基于当前和长期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该计划原则上明确规定“应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指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选择最基本的和条件键方向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要明确阶段发展目标,集中优势资源,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领域的发展。全面部署产业布局和相关领域发展,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及时动态调整,促进协调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计划实际上更加强调了政府计划和政策指导的作用。该计划提供了“十二五”期间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的更详细清单。同时,详细列出了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的重大项目。从这些不难看出,``聚焦重大任务""的思想继续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然强调政策部门对技术路线的选择和指导。

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选择性产业政策体系。在整个产业政策体系中,投资批准和归档,访问管理以及各种目录指导政策已成为比较的重点。政策部门在使用财政,税收,信贷和土地政策方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在制定行业政策方面变得越来越详细和专门,他们越来越关注先进前沿技术的发展。和新兴产业。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强调“市场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他们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强调,市场应发挥根本作用。例如,在《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中,该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作用,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并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基本原则是“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根本作用与政府引导和促进相结合”。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对经济过热和产能过剩的担忧,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担忧,对市场机制的怀疑,以及对政策部门的惯性,政策传统和对部门政策的考虑。利益,政策部门采纳投资项目的批准和批准(用于备案),访问管理,目录指南,土地管理和财政补贴的应用加强了对市场和微观经济的干预。

在此期间,中国的选择性产业政策体系得到了加强并形成了自己的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以下事实上:中国产业政策的选择性不仅体现在对特定行业的选择性支持(或限制)上,而且还体现在对特定技术路线,特定产品和特定产品的选择性支持(或限制)上。企业。)(江飞涛,李小平,2010)。在此期间,全面开放和支持技术研发与扩散等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直接干预产业政策措施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不利的政策影响包括租金设定和寻租,阻碍了产业效率的提高,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并引起了行政垄断问题(李平仁,2018年)。

06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工业政策的新发展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效率下降,投资和要素驱动的增长方式难以维持,创新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发展不足。体制和机制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同时,中国还面临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决定性的基础是“建立公平和开放的市场规则……,清理和废除妨碍该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法规和惯例……”。以上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的产业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产业政策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产业政策更加关注创新驱动的发展以及新兴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围绕创新驱动型,新兴技术(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颁布的重要政策包括“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促进群众创业和群众创新的若干措施”。 ”《政策措施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和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的意见》大众创业与创新。中国于2015年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体现了这一新功能。“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加速转变的背景下制定的。它的目标是“大型但不强的制造业,较弱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如对国外的高度依赖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不完善的制造创新体系。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质量至上,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创新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中国制造2025”秉承“市场主导,政府主导”,“立足当前,长远眼光”,“全面进步,关键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并在资源分配中更加重视市场的使用公司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在更高层次上对外界的开放,并提出了明确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方面。在要突破的重点领域,《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铁路运输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设备,新材料,生物医学和高性能医疗设备以及各个领域力争突破的关键技术,设备和产品。

中国产业政策演变的逻辑与未来发展趋势

1.中国产业政策演变的逻辑

中国产业政策的引入和发展是在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产业政策的演变遵循两个逻辑线索。一个合理的线索是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调整。它对产业政策的方向和政策工具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二是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将对产业政策重心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经历了权力下放和获利能力,计划中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本作用”到“在资源中建立市场”。分配起决定性作用。 ”与此相适应,中国的产业政策体系也经历了从计划管理和选择性政策相结合,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体系,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体系为主体,以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主体的产业政策体系。辅助产业政策体系的转变过程。总体而言,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国的产业政策越来越侧重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产业政策的重点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导致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同时,基础设施落后,基础产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需要外汇来购买先进的外国设备和技术。该政策的重点是减少计划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础产业,并促进出口创汇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向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然薄弱,对经济实体的控制仍然过多。同时,有必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享受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利益。中国的产业政策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用产业政策管理全面替代计划经济管理,支持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将其培育为支柱产业,提高开放度,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化进入中期中期,中国的工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其技术能力和竞争力。 。此时,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充分支持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竞争力增强,培育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全面对外开放。随着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进入工业化的后期,与发达国家在工业和技术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迫切需要提高工业创新能力。中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增加技术强度上。性产业的技术能力,促进其产品升级和研发能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整个工业体系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新技术的传播。

2.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以选择性政策为主体的中国产业政策体系的政策效果越来越有限,不利的政策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此外,这种选择性的产业政策模型与竞争政策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建立竞争政策的基本状况是困难的,市场竞争机制为经济和工业发展带来的各种有益效果也很难发挥。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创新,探索未来工业技术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市场机制的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公平竞争的市场过程来实现的。同时,需要更完整的市场体系作为保证。同时,中国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产业政策,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这就要求确立竞争政策的基本地位,促进产业政策的转变,实现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补与协调。因此,转向实施与市场机制和竞争政策相辅相成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建立实用的产业政策体系,我们应该遵循并遵守竞争政策。公平竞争是“创新,竞争力和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制定功能性产业政策应与竞争政策发挥互补和协同作用,而不是违反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应主要使用功能和服务政策工具,包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基础技术和通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经济实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协调合作,重视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在战略领域给予优先支持时,还应将政策资源引入相关的公共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和竞争前的技术研发链中,并且还应以包容性形式对技术创新活动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姜飞涛,李小平,2018)。

要制定实用的产业政策,应特别注意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传播。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向中高端发展。中国的工业发展,转型升级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必须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来促进创新,建立更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首先,有必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相应的执法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独立的国家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通用技术研究平台),科学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技术转让公共平台,并寻求这些公共机构良好的治理和运作机制。第三,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基础技术和通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改革科技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第四,建立多层次的工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平衡大学“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何军)

在制定功能性产业政策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公平地参与该行业的发展,并分享其带来的繁荣和利益。包容性发展提倡平等机会。这首先取决于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以便各级人民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相对公平地参与制造业的发展并分享发展成果。促进包容性工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工人的素质和技能,高度重视帮助工人掌握新的工作技能,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工人更多地分享制造业发展的成果。应特别注意为低收入阶层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使低收入阶层班级有更多参与制造业发展的机会,也应鼓励和支持对工业企业的投资,这些企业可以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尤其是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要制定一项功能性的产业政策,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促进产业的绿色发展,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并促进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促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的使用,加强节能和环保技术,流程,设备创新及其推广和应用,以及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加快资源利用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的转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实现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作者:

江飞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小平,中南大学金属资源战略研究所中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