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透支方向调节税

提问时间:2020-03-03 18:26
共1个精选答案
admin 2020-03-03 18:26
最佳答案

重思央地财政之三:重新认识地方税

经济观察家杨志勇/温家宝重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必须解决地方税收问题。什么是地方税?为什么必须要征收地方税?更为流行的答案是:只有属于当地的税收才是地方税收;中国实行税收共享制度,因此需要地方税收。地方税是调动当地热情的“标准”。自中央和地方财政实行“分开做饭”以来,财政收入已分为三种类型: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加强了这一点。地方固定收入的税收部分自然是我们习惯的地方税。但是,仔细检查,仍然有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仅将地方政府征收的税款视为地方税,那么实际上,尽管定义了许多类型的“地方税”,但提供的税收却极为有限。

1994年的改革奠定了现行税收共享体系的基本结构。因此,让我们首先看一下1994年税收共享改革计划中的地方税收。“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包括铁路部门,银行,保险公司总公司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包括上述当地银行和外资银行以及非银行营业税)金融公司所得税)。缴纳利润,个人所得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城市维护和建设税(不包括铁路,银行总部和保险总部),房地产税,车辆和船舶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殊产品收入农业税(简称农业特殊产品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与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付费使用收入等。”

一一分析“地方税”,我们发现“地方税”系统中各种税种发生了许多变化。营业税曾经是为当地提供最多收入的税收,在地方税收体系中也被视为主要税收。但是,随着2016年5月1日全面启动“税制改革”试点,营业税逐渐从中国税制中退出。它也失去了这样的主要税收。在当地损失的营业税收入主要由增值税收入分成的方法弥补。为了确保现有的地方财政资源保持不变,2014年批准了中央收益率和地方退保基数。各行各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被纳入中央和地方共享范围。增值税的中央份额为50%。分享50%的增值税。2016年,增值税分摊后,中央政府将当年的1780亿元税收全部返还给了地方政府。通过试行“税制改革”,增值税的共享税特征更加明显。

自2002年所得税制度改革以来,公司所得税收入不再按行政隶属关系分类。除了一些中央企业所得税收入外,大多数企业所得税收入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共享。个人所得税也已从地方税改为共享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自2000年1月1日起暂停使用,此后取消。1994年的屠宰税和“宴会税”改革都决定了是否由各地决定是否征收。实际上,由于征收和管理成本和收入的严重不对称,后来取消了这两种税。尚未征收证券交易税。证券交易的印花税与之相似,是印花税收入的大部分。2015年印花税收入3441.44亿元,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2552.78亿元。证券交易的印花税已经改变了好几次。中央政府占97%,地方政府占3%。从2016年1月1日起,所有证券交易印花税都明确指定为中央税。从未征收过遗产税和赠与税。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新征收的烟草税是地方税收,但在税收板块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由此可见,消费税是与地方可支配金融资源有关的一种税收,而消费税的收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地方税的一部分。自2009年1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客运和货运附加费包括六项费用。成品油消费税属于中央税,由国家税务总局征收(进口环节继续委托海关代收)。相应地,为了弥补当地道路养护费等六通行费的损失,征收后对成品油消费税进行了退税政策的补充。2015年,成品油税制改革退税达1531.1亿元。消费税在地方税收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这样,中央一级的税收主要取决于事实上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不能依靠自己的排他性税收来增加大部分税收。尽管有更多的地方专项税,但它们可以提供较少的税收,不能满足地方支出的需求对于地方和中央政府而言,最明显的收入是分享税。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很清楚在哪里可以改善地方税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走出从地方专项税考虑地方税收制度的思维方式,并明确将地方税定义为所有可以提供地方收入的税。有人担心这会导致税收共享系统的虚假陈述。实际上,如果仅出于税收分类的目的对税收进行划分,则没有太大意义。税收共享的本质是形成分级财务,以便每个财务级别都能尽可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通常,自己花钱比花别人的钱更有效率。税收共享制度并不一定必须限于一定程度的政府排他性。可以通过中央和本地税收共享系统来实现税收共享系统。只要预先确定份额比例并保持相对稳定,税收份额就可以在刺激地方方面发挥作用。这里的关键是设计具有最大激励和约束功能的机制。一级政府的排他性税收的系统安排相当于将税收收入的100%分配给该级政府。这是最优惠的税收分配制度。但是,这种系统的选择要服从特定的税制。

从现有的税制来看,不可能设计这样的税制。即使不时谈论房地产税,它也可以提供有限的地方税收。而且,实际上,直接来自房地产的年税收不再低。近年来,仅对房地产征收的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城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额的10%以上。税收。这没有考虑到营业税(VAT),公司所得税和其他来自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所提供的收入。商品可以在一个产业中承担的税负是确定的。越界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更多麻烦。流行的观点是将消费税转换为零售环节征收的消费税,并将其分类为地方税,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这变得越来越困难。

从现有的税制来看,相当数量的税可以更有效地统一收取。1994年,在一定时期内将国家土地税司调整为适应中央税收收入的需求。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中央与地方收入混合(以中央收入为地方收入和地方当期收入)的问题成为一个问题。解决起来很容易,应尽可能方便纳税人征税,以进一步提高税收服务效率。在发明新税收之前,最重要的原则是在税收时考虑税收特征,在税收共享时考虑支出和激励需求。只要能提供地方税收,地方税收。改善地方税收制度应从此开始。从税收的征收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税收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的。它应适合税收的特点。税收还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税收的有机结合。在当前的国土税收合作中,最终目标应该是整合国土税收,因为没有比整合更高的合作水平了。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杨志勇经济观察家专栏作家

造价工程师《工程计价》考试教材变动最全详解

关于2017年造价工程师的教材,“习惯”每三年修订一次,以下是修订后的比较,非常喜欢!({}}(I)总体变革思路

考虑成本评估主题的教材的总体变化:

1.更新和调整:它主要涉及概念,公式和计算规则的更新和调整。

2.简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减少内容和数据模糊性方面。

3.新内容:添加了一些文本要求和计算。(())(II)统计

1.理论上的变化:第6章有很大的变化。

2.页数更改:原始298页,现在为296页,总长度减少了2页。

3.大纲:2017年大纲将保留。

4.系统更改:第四章从原来的五个部分集成为四个部分,其余各章则保持不变。

5.示例:更改了5个示例。

6.第三级标题的更改:第二级中的第二级第三级标题由两个加起来,第四章的第一级部分与2018年版本的第二部分合并在一起。教材,因此调整了第三级标题;不用找了。

7.理论知识点的变化:165(多概念调整,内容集成,删除)。

8.测试站点的知识点已更改:36。

(3)2017年成本工程教科书变更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结构第1节概述I.中国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和建设成本

P1:修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项目成本是根据确定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功能要求和使用要求等,完成的项目,以及施工期预计或实际支出施工费用。 “修改为:”建筑成本是指在建筑期间估计或实际支付的建筑成本。 “修正案:第二段第二行”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修改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P2:修订:图1.1.1中国目前在建项目的总投资构成了项目的成本,并删除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目前已暂停)” II。国外建设项目的成本P3:修订:倒数第二段:“基于公司记录等。”修改为:“基于公司记录等的历史经验数据”; “中点价值”修改为:“中值”;第二节设备,工具和器具购置成本的构成和计算

P3:修改:将第2节标题和文本中的“设备和设备成本”修改为“设备和设备成本” I.设备和设备费用的组成和计算P4:修改:第2款将“设备的原始价格是指国产设备或进口设备的原始价格”修订为“设备的原始价格是指国产采购设备的工厂(市场)价格,或在国外购买的设备的降价价格”:国产设备原价一般是指设备制造商“家用设备的原始价格通常是指设备制造商的交货价格或订购合同价格,即出厂(市场)价格。”

P5:修订:“(9)税项主要是指增值税①。计算公式如下:增值税=当期销项税-进项税(1.2.5)当期销项税=销售×适用的增值税(1.2.6)销售=(1)至(8)“修订”之和(9)税项,主要是指增值税①,通常是指设备购买者在设备制造商收取的销售费用出售设备税额的计算方法如下:当期销项税=销售量x适用的增值税率(1.2.5)销售量=(1)至(8)之和。 ”

删除:[示例1.2.1]删除“为了制造设备,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产生了3.5万元的进项增值税。”

修订:倒数第二段“进口设备的到岸价,即到达买方边境口岸或边境站的价格”。修改为“进口设备的到岸价,即到达买方边境口岸或边境站的设备结果价格。 “”进口从属费用包括银行财务费,外贸费,进口税,消费税,进口增值税等,并且车辆进口税也应缴纳车辆购置税。进口设备的“修正为”下属费用是指进口设备进口手续中包括的银行设备成本,外贸费用,进口关税,消费税,进口增值税,进口车辆的车辆购置税等,应包含在原始设备价格中。 ”

修订:小字体:[①尽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在2008年11月5日的国务院第三十四次常务会议上修订并通过,关于不可扣减的固定资产购买被删除这些规定允许纳税人从购买固定资产中扣除进项税,但是由于增值税仍然是项目投资过程中必须支付的费用之一,因此增值税仍包含在原始设备价格估算中。]转至:[尽管按照营业税VAT ... VAT的试点实施方法]

修正案:“ FOB术语是指货物在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的时间”修订为“ FOB术语是指货物在装运港在指定船上装载的时间”

P6:修正:“横穿船侧”被修正为“被装载在指定的船上”

修正案:对第一和第三段中卖方义务和卖方整体义务的修正

删除:“计算进口设备的CIF值的公式如下:”

P8:删除:“计算进口抚养费的公式如下:

修正案:“指按规定的外贸费率计算的费用”修正为“指按对外贸易经济部规定的费率计算的费用”

修订:“关于中国增值税法规的规定”修订为“关于中国增值税法规的规定”

修订:“从一国进口设备”修改为“从一国进口消费税设备”

P8:在“设备杂费是通过将原始设备价格乘以杂项设备费来计算的”得出的:设备杂费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的:

II。工业电器和家具购置成本的构成和计算

修订:标题和文字“工具,用具和生产家具的购买费用”改为“工具,用具和家具生产的购买费用”

第三节建筑与安装工程费用的构成和计算I.建筑与安装工程费用的构成

P9:增加:(3)临时通讯水,电,气和道路增加。 “沟通”的一小部分增加了:44号文主要由消费要素和成本构成。间接成本包括企业管理费和费用。

II。按成本构成要素组成的建筑安装工程成本项目的组成和计算

P10:修订:(1)人工成本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是指支付给生产工人和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辅助生产单位工人的各种类型的工资。成本。更改为:建筑和安装工程成本中的人工成本是指支付给直接从事建筑和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的生产工人的各种费用。(1)劳动日消耗量“在建筑和安装产品(部分项目或结构部件)的生产中必须消耗的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日数”。更改为“完成指定的计量单位所需的建筑和安装产品的消耗。“生产工人的工作日数”(2)劳动日工资单价。“它是指按规定在每个工作日(国家法定工作时间)应支付给建筑企业中技术水平平均水平的建筑工人的日工资总额。”改为“人工日工资单价”是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生产工人在每个法定工作日的工资,津贴,奖金等。 ”

修订:(2)物料成本“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组件,零件,半成品或成品,工程设备的费用”改为“各种原材料,半成品的费用” ,结构组件,工程设备”(1)材料消耗。“材料消耗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建筑和安装产品(部分项目或结构部件)时必须消耗的某些类型和规格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结构零件,零件,半成品或成品。合理使用材料。数量。它包括材料的净额和不可避免的材料损失。 “至”物料消耗是指各种物料的净消耗和避免的损失金额。 “(2)材料的单价。“其内容包括原始物料价格(或供应价格),物料运输成本,运输损失成本,采购和仓储成本等。”改为“由原物料价格,运输费用,运输损失费用,采购和仓储费用组成”。

增加:“当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税计算方法时,应从增值税进项税额中扣除物料原价,物料单价,运输和杂费等。”

P11:(1)工程机械使用费。“工程机械班次的消耗量是指在正常的建筑和生产条件下完成指定计量单位的建筑和安装产品所消耗的工程机械班次数。”

修正案:“工程机械班次的单价通常包括折旧费,大修费,定期维修费,拆卸费和场外运输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和税费。”改为“建筑机械班次的单价通常包括折旧,维护,保养,安装以及场外运费,人工,燃料动力和其他成本。 “(2)仪器费。将“仪表使用费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仪表使用费=仪表摊销费用的摊销成本+维护费(1.3.4)”改为“类似于工程机械费和仪表的基本计算费用”和仪表费公式为:仪表费用=Σ(仪表板移位的消耗X仪表板移位的单价)(1.3.4)“增加:”仪表板移位的单价通常包括折旧,维护,校准和功率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纳税计算方法时,应从进项税额中扣除工程机械单价变动的相关子项目和使用仪表的费用。 ”

修订:(2)办公费用。“帐户”更改为“帐户”。

增加:“当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税计算方法时,办公室费用中进项增值税的抵扣原则为:...”(4)固定资产使用费。“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纳税计算方法时,从固定资产使用费中扣除进项税额的原则是:……”

P12:增加:(5)工具和设备的实用程序。“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纳税计算方法时,从工具,器具的使用费中扣除进项税额的原则为:……”(八)检验费。“当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税计算方法时,在考试费中扣除增值税进项税的原则是:……”

修正案:“(13)税收。由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房地产税,车辆和船舶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更改为“税,这是房地产税,非生产税和企业按规定缴纳的税。车辆,船舶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费等各种税款①。

补充:①中的注释。

修订:“已分配的分项工程成本”更改为“直接成本”; “机械成本”更改为“建筑设备使用费”

P13:修订:将公式1.3.6的分母“每个工作日的机械使用费”更改为“每种建筑工具的使用费”(e)利润“利润是指施工企业完成承包工程“改成”利润是指建设单位在安装工程建设中取得的利润。

增长:1.费用的内容“应包括在建设和安装项目的成本中”。 5)生育保险费:按照“十三五”纲要,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合并实施方案在12个试点城市形成地区试点。 ”

修订:(2)工程排污费。“该项目的排污费应按照环境保护部门和该项目所在地的其他地方制定的标准缴纳,并应按实际计算。

应当列出但未包括在内的其他费用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包括在内。应当列出但未包括在内的“至”项目排污费和其他费用,应当按照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标准缴纳,并按实际计算。”(())P14 :(七)所有税项

III。按成本构成法计算建筑安装工程造价项目的组成和计算

P15:修订:(1)安全和文明的建筑费。“这是指在建造,建造和维护建筑过程中按照现行的国家环境保护,建筑安全,建筑工地环境和卫生标准以及相关规定购买和更新建筑安全防护设备和设施,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操作环境所需的费用。一个专案。”改为“安全文明施工费用”是指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确保安全施工,文明施工,保护场馆内外部环境而发生的工程费用。 ”

在表1.3.1中,将“内部和外部绘画”更改为“内部和外部绘画”

(4)二级手续费。“它是指由于施工现场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在单次运输中达到的材料,成品,半成品等的成本。它必须进行两次或多次。”改为“二次运输费”由于空间狭小和其他原因,建筑材料,设备等无法一次就地运输,并且必须产生二次或更多次运输所需的费用。 ”

P17:修订:(5)在冬季和雨季增加施工费。“指的是在冬季或雨季临时设施,防滑,除雨除雪以及降低劳动和建筑机械效率的成本。”改为“冬季雨季施工成本增加是指冬季雨季天气导致施工效率下降。大量投资的成本以及在冬季和雨季确保建筑质量和安全所需的措施,例如隔热和防雨。 ”

P18:修正:“ 3)垂直运输费用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两种方法计算:”至“垂直运输费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通过两种方法计算:”

P19:增加:“还需要考虑以计算技术乘以费率的形式计算的计量费,因为将相应地扣除计算基础,因此需要相应地调整计量费率。调整方法是类似调整公司管理费率。 ”

修正案:“日常劳动是指建筑企业完成零星项目或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施工图除外)所需的成本。日常劳动是指由施工单位和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确定。“基于签证的定价。”改为“计日工”,是指建筑企业在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合同范围以外完成零星项目或工作,并按合同约定的单价计价时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支出。 。施工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签证进行计价。 “已删除:”将“总合同服务范围”更改为““总合同范围”” IV。国外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构成

P20:修订:“帐户”更改为“近似”

P21:删除:“(7)税。包括印花税:转让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社会稳定税等。”补充:“ 3.利润”更改为“利润和税收”;添加“税收主要是指单独项目的增值税。” 4.在启动费用的第二段中,将“启动费用”更改为“启动费用的比例”。第四节项目建设其他费用的组成和计算

P22:修正案:“其他建设成本是指从项目准备到项目完成,验收和交付的整个建设阶段,但建设和安装以及购置设备和设备的成本除外。工具。交付使用后,在工程完工和正常使用后发生的费用。 “用项目建设的其他费用代替是指在建设期间发生的与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整个项目的建设以及未来运营有关的建设。投资成本但不计入项目成本。“ P23:修正案:根据中国《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

删除:“通过转让获得使用国有土地的权利”删除“国有”(1)删除“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P24:删除:“建设用地收购成本包括以下内容:”

修订:(6)土地管理费。将倒数第二段“地面附着物补偿费”修改为“地面附着物补偿费”

P25:补充:“合同中规定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使用年限……按照规定支付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费。”

2.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其他费用

增加:将原始教科书的(5)和(6)合并为(5)新教科书1-10 P27的特殊评估和检查费用。与未来生产经营有关的其他费用

P29:增加:(II)专利和专有技术费用的增加:“专利和专有技术费用是指在施工期间获得专利……”

P30:修订:“(3)生产准备和启动成本”更改为“生产准备成本”,删除了“(3)为确保初始正常生产(或业务,使用)是不够的购买生产工具,电器和用具的成本。它不包括备件成本。 “第五节建设期间的准备金和利息的计算一。准备金

增长:“根据中国现行法规,储备金包括基本储备金和利差储备金。”更改为“储备金是指由于各种不可预见因素的变化而在施工期间预留的可能增加的支出储备金包括基本储备金和利差储备金。 ”

修订:(1)基本准备金“基本准备金是指为实施项目期间可能发生的不可预见的费用而预先预留的成本。项目的成本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增加,“被更改为”基本储备成本是指投资估算.....不可预见的成本“增加:(1)工程变更和谈判。(2)一般自然灾害的处理。(3)地下障碍物处理的不可预见的费用。

P31:删除:“这是第t年的静态投资计划的金额。”二,建设期利息的修正:“每年以平衡方式分配贷款总额时,建设期利息可以计算为当年的贷款。为了考虑支出,将“更改为:”根据在建造期间使用的资金,在建造期间计算利息...上一年的借款以年利息计算。 ”

P32:修订:“外国贷款利息的计算还应包括外国贷款银行按照贷款协议按年利率向贷方收取的手续费,管理费,承诺费,以及国内代理主管当局批准以年利率形式借给贷方的再融资费,担保费,管理费等。 “更改为:”在使用外国贷款,.....管理费等计算利息时“

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积极财政(1998-2004年)_现有企业

作者:东吴宏观固体收入团队

摘要

背景: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严峻,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乏力,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出现通货紧缩。中国曾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但在抑制经济衰退方面进展缓慢。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非常有限时,政府只能诉诸另一种稳定的政策工具,即积极的财政政策。

具体措施:这一轮积极融资始于1998年,并于2004年结束。主要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来扩大财政支出,辅以减税以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从而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在此期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调整利率,再贴现率和增加公开市场操作,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经济影响:1998年至2004年的积极财政实施是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国政府主动采取的反周期调整措施。中国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成功地做出了回应。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需求全面回升,通货紧缩得到有效遏制,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明显改善。

资本市场的影响: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近三年内以超过50%的增长率在中国股市创造了牛市。此后,上海和深圳市场稳步下跌,漫长的熊市一直持续到2004年。与货币该政策从宽松政策中放松下来,十年期国债发行率突然下降至5.20%,此后一直保持在3%,直到2003年底。汇率长期保持稳定,促进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严峻,通货紧缩出现了。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朱R基总理在1998年3月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确保1998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原因是手段是增加内需。这种需求是加强铁路,公路,农田水利,市政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建设,以及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随后,中国政府召集了一次会议,决定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方向,并提出了更有效的财政政策,以及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7月,中国政府转发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上半年经济运行建议和下半年工作建议》,并正式决定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需求。从1998年到2004年,财政赤字的规模从960亿元增加到3192.85亿元,财政赤字率从1998年的1.13%增加到2002年的2.55%。在略有下降之后,仍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

2.2。 1999年:进一步提高“积极性”

1999年的财政赤字为1797亿元人民币,几乎是1998年960亿元人民币的两倍。与1998年相比,1999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政策的具体实施和运作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1999年初,中国政府发行了50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999年中,中国发行了600亿元长期国债,专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153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贴现。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和装备产业发展,将带动技术改造投资约1800亿元。二是将扩大投资与税收调整相结合。在继续增加国债基金发行量以扩大投资的同时,中国于1999年1月和1999年7月两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达到了15.51%。从7月1日起,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为下半年的实际投资调整税按现行税率减半征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家用设备投资,可从公司所得税中扣除40%。第三是促进投资和刺激消费需求。在通过国债基金促进投资的同时,中国还从财政收入的增加中拨款540亿元人民币,以提高“三保额度”和政府机构职工的工资水平,增加居民的收入,刺激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一些费用和基金项目降低了一些费用和基金标准。据测算,每年可减轻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负担140亿元。

1999年,中国继续实行审慎的货币政策。1999年,中央银行再次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同时降低了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再贷款和贴现率。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降低至6%,基础货币通过再贴现适当增加它通过60次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投资了7,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资金,净投资基础余额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199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4.7%; M1的增长率回升至17.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5%,比年初增加7201.33亿元,同比增加4485.25亿元。

2.3。 2000年: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 2000年财政赤字为2598.2亿元,比上年增长44.69%。与前两年专注于增加财政投资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相比,200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政策强度和使用方向进行了部分调整。除了根据预算安排发行1000亿美元的长期政府债券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国有技术改造外,下半年还发行了500亿元的国家债券,重点是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重视税收杠杆,停止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刺激民间投资。出台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并首次提议对集成电路公司免征营业税和“五免”“五分半”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消交通运输,通行费等238项,减轻企业和居民年均负担约145亿元。重点引导民间投资,安排国家债务资金90亿元,为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提供贴息;对合格的国产设备技术改造投资扣除新的企业所得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效率提高。“债转股”的实施对某些产品具有市场和发展前景,但大中型骨干企业负债累累,陷入困境。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债权转换为股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活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下岗职工和城市贫困人口的保护。 2000年,中央财政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和基本生活补助金分别比上年增长98.1%和50.1%。低收入人群保障标准,当年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比上年增长50%。

2000年,中国继续实行审慎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行实名制储蓄制度;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制度;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信贷资金流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支持金融公司上市。200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降至12.3%,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M1增速下降近2个百分点,至16.0%;虽然M1和M2的增长率都下降了但是,M1的增长速度仍然比M2高3.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4%,比年初增加5532.87亿元,同比增加1668.46亿元。

在200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效应进一步得到释放,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年度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增长率为8.5%。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消费正在恢复,消费需求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已从33%增加到4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7%。此外,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刺激出口和技术改造的政策,促进了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增长27.8%,进口2251亿美元,增长35.8%。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7.94%,比上年的4.19%有所提高。

2.4。 2001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保持稳定

2002年,中国经济好于预期,全年GDP增​​长9.1%;价格保持低位,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增长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和出口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6.9%和22.4%,增速分别提高3.9和14.6个百分点。

2.6。 2003年:微调

在2003年对现行的财政政策进行了小幅调整。财政赤字3198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发行国债6280.1亿元,增长5.83%。此外,长期建设政府债券发行量为1400亿元。积极调整和优化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的方向和结构,具体的投资方向主要体现“四个倾斜”:向农村倾斜,注重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向农村倾斜。倾斜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发展;向中西部倾斜,确保重点工程顺利进行;依靠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据WTO对继续降低关税税率的承诺,进口关税的算术平均总水平将从12%降至11%。吸引外资。自2003年以来,外国投资者已合并并获得了中国非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并将国内企业改为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25%的,可以享受现行规定。优惠所得税待遇。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中央财政全年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基本养老金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年增长率为100%。大力推动解决“三个农村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5亿元,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改革已从20个省扩大到全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建设比上年增长13.9%。继续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资。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卫生,科学,技术,文化和体育的投入达855亿元,比2002年增加94亿元,增长12.4%。同时,对科学技术和项目关键领域的投资增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拨款20亿元人民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拨款8亿元人民币,国家“ 863”计划拨款45亿元人民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计划安排33亿元人民币。生产。

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人均超过1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第四年增长,增速达到27.7%,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增长率急剧上升至34.55%;出口总额增速也大幅上升至34.6%,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2.7。 2004年:以“ positive”为名的“ Strong”

2004年的财政政策主要在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以“降低扩张强度和调整支出方向”为主题进行了结构微调。财政赤字为3192.8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减少扩张力度,减少国债发行量。 2004年安排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100亿元,比2003年减少300亿元。适时调整了财政投资规模。 2004年,政府债券项目资金结转至2005年使用约500亿元。财政基本建设总支出下降0.3%。支出方向的调整与以往不同,以往的财政预算主要用于重点建设项目。 2004年,它主要扩展到农业,林业,水利,科学,教育,文化,卫生,能源和生态建设。其中,农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烟草以外的农业被全面淘汰。全年征收特种产品税,农业税减免,取消,免征农业税数十项。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16亿元,对13个粮食主产省安排细粮补贴28.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农民的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合理利用超收收入,2004年我国财政收入实际增加5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幅最大,增幅最大的一年。 。但是,财政盈余不是用来扩大经常性支出,而是主要用来解决历史欠款,例如出口退税,增加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支出,减少隐性赤字,有利于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自2004年以来,财政政策实际上已经开始趋于稳定。

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6.6%和35.4%。增长率与去年基本相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上年下降。34.55%降至24.89%,下降了9.66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第三,实施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1998年至2004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国政府主动采取的反周期调整措施。中国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成功地对亚洲做出了回应。金融危机,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社会需求的全面恢复,通货紧缩的有效遏制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显着改善的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社会需求回升

从199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长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GDP增长率分别为7.8%,7.7%,8.5%,8.3%,9.1%,10%和10.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计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推动经济增长(其中,1998年的国债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1.5%,1999年的国家推动了经济增长2% ,并在2000年将经济增长提高了1.7%)。如果综合考虑其他政策因素,例如政府债券投资和减税,转移支付和补贴,那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具体地体现在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的“三驾马车”中。

外贸出口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支持外贸出口,包括在初期阶段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优化出口商品退税率结构,全面实施“免税,信用,退税”。 “出口制造企业的措施;实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着力解决企业出口退税问题,有效缓解外贸企业资金紧张,营业额困难的局面,增强外贸企业的出口能力。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外贸出口总值从1998年的1,837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934亿美元,从1998年的0.5%大幅增长到2004年的35.4%,增长了近35个百分点。出口产品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大大增强。

3.2。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显着增长

3.3。价格水平基本保持稳定,通货紧缩得到遏制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的双重控制下,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已显着改善,投资和消费主体的信心有所提高,社会需求有所扩大,价格上涨,通货紧缩持续包含。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CPI的增长率逐渐提高,从1999年5月的-2.2%上升到2001年5月的1.7%。经过一年的下降之后,它再次上升,直到2004年7月。峰值为5.3%。PPI的同比增长率也经历了由上而下的过程。第一阶段从1998年11月到2000年7月,同比增长率从-5.68%增加到4.50%,第二阶段从2000年7月到2002年。2月份,PPI的同比增长率下降至-4.20%,然后继续快速增长,直到2004年,2004年10月达到最高增长率8.10%。

3.4。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

通过降低对技术改造项目的兴趣,积极的财政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热情,实施了许多技术改造,高科技工业化和设备国产化项目,并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科技产业。。安排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基础改造项目118个,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43个,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信息技术改造项目156个,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煤矿矿山洗选机械化改造项目73个,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实施118个重点连锁企业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

3.5。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自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的7年间,通过发行额外的国债投资,它有效地推动了大量投资,以支持地方政府,银行信贷基金和企业拥有的资金。资金,并专注于建设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998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此后,1999年至2002年保持了每年约5%的稳定增长。2003年和2004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次逐年增加。年增长率为34.55%,并且24.89%。

交通状况已大大改善。1998年至2004年,中国共完成新建铁路5500公里,复线2998公里,电气化里程1054公里,国家铁路运营里程72000公里,分别位居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西部地区的干线公路,贫困县级公路和城县公路已完成1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000公里。中西部和西部地区有35个新建和扩建的机场以及旅游区机场。长江口,珠江口和京杭运河得到了翻新,西江和湘江枢纽也已建成。

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加强大江大湖堤防3万多公里,完成1324座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大坝工程取得了稳步进展。竣工验收,基本完成了淮河治理项目8个。成功实施了6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的紧急调水。

有效地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在过去的7年中,国家利用998笔国债资金安排了998个项目,用于在地级以上的95%的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县建设和重建城市基础设施。358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1800万吨,日供气975万立方米。农村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50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革增加了总计1.1亿亩的灌溉面积;草原的牧区归还已累积了1.9亿亩严重退化的牧场;利用政府债券资金分两批在2400多个县开展了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总投资3000亿元,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用电状况,减少了农民的生活。生活用电价格刺激了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3.6。金融市场表现

(1)股市表现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海外股票市场暴跌,洪水和“千年虫”恐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海和深圳股市继续向下调整。1998年底,上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1146.70点和343.85点,比年初分别下降3.97%和9.82%。1999年5月7日,北约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上海和深圳股市跳升。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创下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1059.87和310.65。然后是以互联网为首的高科技风暴。股市暴涨。上升趋势一直持续到2001年6月。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达到2242.42和664.85的最高点。到2000年底,上证综合指数和上海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073.48点和635.73点,涨幅超过50%。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和电子行业的前三名(申银万国工业水平)上升了约80%。但是,这波牛市潮显然淹没了中国股市的增长潜力。在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改善,周边股市也持续升温之后,上海和深圳股市继续下跌,漫长的熊市之旅一直持续到2004年。。2004年底,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1266.50和315.81点,较年初下降了15.40%和16.59%。

(2)债券市场表现

随着1998年国债发行的迅速增加和货币政策的放松,十年期国债的发行率突然从1997年的9.78%下降到5.20%。此后,从1999年第四季度到2003年底,十年期美国国债的发行率保持在3%左右。

(3)汇率趋势

从1998年到2004年,中国的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在8.2762和8.2801之间波动,变化很小。自2002年以来,变化范围进一步缩小,基本上保持在8.2770的水平上。稳定的汇率大大促进了中国外贸出口的增长。

IV。风险警告

(1)从长远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

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积极财政(1998-2004年)_货币政策

摘要

背景: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严峻,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乏力,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出现通货紧缩。中国曾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但在抑制经济衰退方面进展缓慢。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非常有限时,政府只能诉诸另一种稳定的政策工具,即积极的财政政策。

具体措施:这一轮积极融资始于1998年,并于2004年结束。主要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来扩大财政支出,辅以减税以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从而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在此期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调整利率,再贴现率和增加公开市场操作,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经济影响:1998年至2004年的积极财政实施是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国政府主动采取的反周期调整措施。中国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成功地做出了回应。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需求全面回升,通货紧缩得到有效遏制,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明显改善。

资本市场的影响: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近三年内以超过50%的增长率在中国股市创造了牛市。此后,上海和深圳市场稳步下跌,漫长的熊市一直持续到2004年。与货币该政策从宽松政策中放松下来,十年期国债发行率突然下降至5.20%,此后一直保持在3%,直到2003年底。汇率长期保持稳定,促进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严峻,通货紧缩出现了。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朱R基总理在1998年3月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确保1998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原因是手段是增加内需。这种需求是加强铁路,公路,农田水利,市政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建设,以及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随后,中国政府召集了一次会议,决定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方向,并提出了更有效的财政政策,以及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7月,中国政府转发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上半年经济运行建议和下半年工作建议》,并正式决定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需求。从1998年到2004年,财政赤字的规模从960亿元增加到3192.85亿元,财政赤字率从1998年的1.13%增加到2002年的2.55%。在略有下降之后,仍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

一,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和原因

1998年主动财政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与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因此,本节将从两个层面分析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一个是宏观经济运行,另一个是宏观经济政策背景。

1.1。宏观经济运行

在1990年代上半年,中国经济呈现出过热的势头,具体表现为“四个高点”(高投资增长,高货币投资,高价格上涨和高贸易逆差)和“四个高点” “(房地产繁荣,发展地区发烧,筹款发烧和股票发烧)。1996年,中国经济在高通胀形势下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CPI的同比增长率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PPI的同比增长率从1994年的19.5%下降到1996年的2.9。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仍保持9.9%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1%。尽管它们下降了不同程度,但仍继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是,1997年以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已从“过热”转变为“冷淡”,并呈加剧趋势,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迈进。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已放缓。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9.2%,比1996年的9.9%低0.7个百分点。到1998年初,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比1997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

价格水平继续下降。1998年初,中国已经出现通缩的迹象。1998年2月,CPI的同比增长率首次降到零以下,此后,它经历了连续的负增长,从1998年2月的-0.1%到1999年4月的-2.2%。PPI从1997年6月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并在1998年11月达到-5.68%的谷底。直到1999年底,这两种价格水平的增长都是负数。

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疲弱。我们使用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95年1月的34.3%下降到1998年3月的6.4%,年均下降8.6%。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急剧下降至10.2。 %, 只要上一年的增长率是一半;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呈现相同趋势。 1997年,同比增长率下降到8.9%,比上一年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1998年初,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放缓。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9%,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外贸受到严重影响。首先,外贸出口形势恶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多数年份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0%,是推动总需求的重要动力之一。增长。1994年至1997年的平均数据显示,中国对亚洲国家的进出口总值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60%以上。因此,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开始急剧下降:1991年至1997年年平均出口增长率为16.7%,而1998年的总出口增长率暴跌至0.5%。第二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下降。1991年至1995年,中国的年平均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高达72.2%,1996年实际使用的外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但是,1997年之后,外资总额实际使用量几乎没有增加,甚至在1999年出现负增长。由于过去二十年来中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来自亚洲的投资公司占81%,来自亚洲的协议金额也占80%。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减少,从而减少了外国在中国的实际使用。

居民收入增长放缓。1991年至1996年,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1.4%。但是,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仅为8.5%,还不到前六年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仅为6.6%,不到前六年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2。宏观政策背景

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货币政策方向开始从适度的放松转变为适度的放松。从1996年5月到1998年3月,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降低了四倍。二,取消国有独资银行第三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到1998年3月,存款准备金率从13%降低到8%,降低了5个百分点。第四,恢复公开市场运作。在回购的基础上,开展36个公开市场操作,基础货币投资总额701亿元。

但是,在持续且密集地应用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延迟并未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并未停止下降而回升。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角度来看,1996年的增长率为25.3%,1998年急剧下降至14.8%,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此外,社会总需求没有明显增加,投资增速继续低迷,消费增速保持在低水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经济不景气难以遏制。在货币政策有效性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遏制经济衰退。

2.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1998-2004年)

2.1。 1998年: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集中在国债上,同时使用各种政策工具,例如财政支出和税收来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措施包括:向四大国有银行发行1000亿元的10年期有息国债,作为长期建设国债,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8月,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的长期特别国债。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以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多种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一般贸易创汇收入实行折现法;国家鼓励的境内投资项目和外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的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以刺激投资;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科教投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退休人员养老金180亿元。支付和救援支出。

2.2。 1999年:进一步提高“积极性”

1999年的财政赤字为1797亿元人民币,几乎是1998年960亿元人民币的两倍。与1998年相比,1999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政策的具体实施和运作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1999年初,中国政府发行了50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999年中,中国发行了600亿元长期国债,专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153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贴现。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和装备产业发展,将带动技术改造投资约1800亿元。二是将扩大投资与税收调整相结合。在继续增加国债基金发行量以扩大投资的同时,中国于1999年1月和1999年7月两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达到了15.51%。从7月1日起,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为下半年的实际投资调整税按现行税率减半征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家用设备投资,可从公司所得税中扣除40%。第三是促进投资和刺激消费需求。在通过国债基金促进投资的同时,中国还从财政收入的增加中拨款540亿元人民币,以提高“三保额度”和政府机构职工的工资水平,增加居民的收入,刺激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一些费用和基金项目降低了一些费用和基金标准。据测算,每年可减轻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负担140亿元。

1999年,中国继续实行审慎的货币政策。1999年,中央银行再次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同时降低了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再贷款和贴现率。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降低至6%,基础货币通过再贴现适当增加它通过60次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投资了7,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资金,净投资基础余额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199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4.7%; M1的增长率回升至17.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5%,比年初增加7201.33亿元,同比增加4485.25亿元。

2.3。 2000年: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 2000年财政赤字为2598.2亿元,比上年增长44.69%。与前两年专注于增加财政投资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相比,200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政策强度和使用方向进行了部分调整。除了根据预算安排发行1000亿美元的长期政府债券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国有技术改造外,下半年还发行了500亿元的国家债券,重点是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重视税收杠杆,停止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刺激民间投资。出台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并首次提议对集成电路公司免征营业税和“五免”“五分半”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消交通运输,通行费等238项,减轻企业和居民年均负担约145亿元。重点引导民间投资,安排国家债务资金90亿元,为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提供贴息;对合格的国产设备技术改造投资扣除新的企业所得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效率提高。“债转股”的实施对某些产品具有市场和发展前景,但大中型骨干企业负债累累,陷入困境。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债权转换为股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活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下岗职工和城市贫困人口的保护。 2000年,中央财政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和基本生活补助金分别比上年增长98.1%和50.1%。低收入人群保障标准,当年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比上年增长50%。

2000年,中国继续实行审慎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行实名制储蓄制度;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制度;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信贷资金流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支持金融公司上市。200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降至12.3%,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M1增速下降近2个百分点,至16.0%;虽然M1和M2的增长率都下降了但是,M1的增长速度仍然比M2高3.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4%,比年初增加5532.87亿元,同比增加1668.46亿元。

在200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效应进一步得到释放,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年度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增长率为8.5%。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消费正在恢复,消费需求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已从33%增加到4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7%。此外,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刺激出口和技术改造的政策,促进了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增长27.8%,进口2251亿美元,增长35.8%。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7.94%,比上年的4.19%有所提高。

2.4。 2001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保持稳定{2001}中国的财政赤字为2598亿元人民币,与上年持平。2001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仍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基于三个主要方面:第一,继续发行建设国债。发行1000亿元建设国债,满足在建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同时发行500亿元专项国债支持西部大开发,主要用于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电东送,南电北水转移,生态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增加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1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982亿元,是1998年的五倍多。其中,养老保险基金补贴349亿元;补充国家社会保障资金310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136亿元;养老金和社会福利支出84亿元。三是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央政府积极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2001年,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继续实施技术改造贴息政策,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贴息贷款。截至年末,国债技改和贴息资金安排的国有重点企业已启动技术改造项目781项,中央安排科技支出373亿元。

在货币政策方面,通过调整利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其他工具来维持基础货币的适度增长,遏制通缩并刺激持续的经济增长。2001年,中央银行根据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利率政策的变化,将本外币存款利率降低了9倍。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从5%降低到1.25%,比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低1个百分点,导致外币贷款利率下降。8月,由于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加大了在公开市场的投入力度,当月分别回购了150亿元和300亿元,10月份分别回购了400亿元和100亿元。分别十一月。700亿元资金。为了引导票据市场规范运作,从9月11日开始,央行开始实施新的再贴现政策,再贴现率从2.16%提高到2.97%。2001年,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回升至14.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M1的增长率继续下降至12.7%,比上年有所下降3.3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未调整狭义货币M1的统计水平(包括股东存款),因此M1的增长应为13.7%。2001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9万亿元,增长11.6%。

2001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增长率达到8.3%。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但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再次回落至4.81 %。消费增长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增速下降,比上年增长7.46%,其中出口增长6.78%,进口增长8.2%。

2.6。 2002年: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贯性

由于经济复苏步伐仍然缓慢,中国在2002年继续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增加到3098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9.25%。继续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它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库项目,西部开发,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检查部门和高校应扩大招生所需设施的建设。降低某些税种的税率,履行WTO承诺,降低5,332种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并将总关税水平从15.3%降低至12%;棉花,大米,小麦和玉米的出口退税率从5%提高到13%,钻石出口的出口退税率为17%;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从7%提高到6%。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 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达到1352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目标从1998年底的184万增加到2002年底。2060万人。支持农业发展,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使试点地区农民平均负担减轻30%,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达到245亿元;用于支持农村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农林水利等部门财政支出1088亿元,增长18.6%。

2002年,中国经济好于预期,全年GDP增​​长9.1%;价格保持低位,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增长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和出口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6.9%和22.4%,增速分别提高3.9和14.6个百分点。

2.6。 2003年:微调

在2003年对现行的财政政策进行了小幅调整。财政赤字3198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发行国债6280.1亿元,增长5.83%。此外,长期建设政府债券发行量为1400亿元。积极调整和优化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的方向和结构,具体的投资方向主要体现“四个倾斜”:向农村倾斜,注重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向农村倾斜。倾斜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发展;向中西部倾斜,确保重点工程顺利进行;依靠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据WTO对继续降低关税税率的承诺,进口关税的算术平均总水平将从12%降至11%。吸引外资。自2003年以来,外国投资者已合并并获得了中国非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并将国内企业改为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25%的,可以享受现行规定。优惠所得税待遇。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中央财政全年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基本养老金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年增长率为100%。大力推动解决“三个农村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5亿元,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改革已从20个省扩大到全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建设比上年增长13.9%。继续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资。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卫生,科学,技术,文化和体育的投入达855亿元,比2002年增加94亿元,增长12.4%。同时,对科学技术和项目关键领域的投资增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拨款20亿元人民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拨款8亿元人民币,国家“ 863”计划拨款45亿元人民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计划安排33亿元人民币。生产。

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人均超过1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第四年增长,增速达到27.7%,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增长率急剧上升至34.55%;出口总额增速也大幅上升至34.6%,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2.7。 2004年:以“ positive”为名的“ Strong”

2004年的财政政策主要在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以“降低扩张强度和调整支出方向”为主题进行了结构微调。财政赤字为3192.8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减少扩张力度,减少国债发行量。 2004年安排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100亿元,比2003年减少300亿元。适时调整了财政投资规模。 2004年,政府债券项目资金结转至2005年使用约500亿元。财政基本建设总支出下降0.3%。支出方向的调整与以往不同,以往的财政预算主要用于重点建设项目。 2004年,它主要扩展到农业,林业,水利,科学,教育,文化,卫生,能源和生态建设。其中,农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烟草以外的农业被全面淘汰。全年征收特种产品税,农业税减免,取消,免征农业税数十项。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16亿元,对13个粮食主产省安排细粮补贴28.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农民的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合理利用超收收入,2004年我国财政收入实际增加5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幅最大,增幅最大的一年。 。但是,财政盈余不是用来扩大经常性支出,而是主要用来解决历史欠款,例如出口退税,增加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支出,减少隐性赤字,有利于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自2004年以来,财政政策实际上已经开始趋于稳定。

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6.6%和35.4%。增长率与去年基本相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上年下降。34.55%降至24.89%,下降了9.66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第三,实施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1998年至2004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国政府主动采取的反周期调整措施。中国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成功地对亚洲做出了回应。金融危机,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社会需求的全面恢复,通货紧缩的有效遏制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显着改善的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社会需求回升

从199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长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GDP增长率分别为7.8%,7.7%,8.5%,8.3%,9.1%,10%和10.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计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推动经济增长(其中,1998年的国债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1.5%,1999年的国家推动了经济增长2% ,并在2000年将经济增长提高了1.7%)。如果综合考虑其他政策因素,例如政府债券投资和减税,转移支付和补贴,那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具体地体现在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的“三驾马车”中。

外贸出口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支持外贸出口,包括在初期阶段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优化出口商品退税率结构,全面实施“免税,信用,退税”。 “出口制造企业的措施;实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着力解决企业出口退税问题,有效缓解外贸企业资金紧张,营业额困难的局面,增强外贸企业的出口能力。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外贸出口总值从1998年的1,837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934亿美元,从1998年的0.5%大幅增长到2004年的35.4%,增长了近35个百分点。出口产品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大大增强。

3.2。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显着增长

3.3。价格水平基本保持稳定,通货紧缩得到遏制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的双重控制下,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已显着改善,投资和消费主体的信心有所提高,社会需求有所扩大,价格上涨,通货紧缩持续包含。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CPI的增长率逐渐提高,从1999年5月的-2.2%上升到2001年5月的1.7%。经过一年的下降之后,它再次上升,直到2004年7月。峰值为5.3%。PPI的同比增长率也经历了由上而下的过程。第一阶段从1998年11月到2000年7月,同比增长率从-5.68%增加到4.50%,第二阶段从2000年7月到2002年。2月份,PPI的同比增长率下降至-4.20%,然后继续快速增长,直到2004年,2004年10月达到最高增长率8.10%。

3.4。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

通过降低对技术改造项目的兴趣,积极的财政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热情,实施了许多技术改造,高科技工业化和设备国产化项目,并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科技产业。。安排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基础改造项目118个,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43个,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信息技术改造项目156个,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煤矿矿山洗选机械化改造项目73个,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实施118个重点连锁企业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

3.5。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自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的7年间,通过发行额外的国债投资,它有效地推动了大量投资,以支持地方政府,银行信贷基金和企业拥有的资金。资金,并专注于建设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998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此后,1999年至2002年保持了每年约5%的稳定增长。2003年和2004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次逐年增加。年增长率为34.55%,并且24.89%。

交通状况已大大改善。1998年至2004年,中国共完成新建铁路5500公里,复线2998公里,电气化里程1054公里,国家铁路运营里程72000公里,分别位居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西部地区的干线公路,贫困县级公路和城县公路已完成1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000公里。中西部和西部地区有35个新建和扩建的机场以及旅游区机场。长江口,珠江口和京杭运河得到了翻新,西江和湘江枢纽也已建成。

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加强大江大湖堤防3万多公里,完成1324座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大坝工程取得了稳步进展。竣工验收,基本完成了淮河治理项目8个。成功实施了6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的紧急调水。

有效地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在过去的7年中,国家利用998笔国债资金安排了998个项目,用于在地级以上的95%的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县建设和重建城市基础设施。358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1800万吨,日供气975万立方米。农村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50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革增加了总计1.1亿亩的灌溉面积;草原的牧区归还已累积了1.9亿亩严重退化的牧场;利用政府债券资金分两批在2400多个县开展了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总投资3000亿元,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用电状况,减少了农民的生活。生活用电价格刺激了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3.6。金融市场表现

(1)股市表现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海外股票市场暴跌,洪水和“千年虫”恐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海和深圳股市继续向下调整。1998年底,上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1146.70点和343.85点,比年初分别下降3.97%和9.82%。1999年5月7日,北约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上海和深圳股市跳升。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创下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1059.87和310.65。然后是以互联网为首的高科技风暴。股市暴涨。上升趋势一直持续到2001年6月。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达到2242.42和664.85的最高点。到2000年底,上证综合指数和上海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073.48点和635.73点,涨幅超过50%。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和电子行业的前三名(申银万国工业水平)上升了约80%。但是,这波牛市潮显然淹没了中国股市的增长潜力。在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改善,周边股市也持续升温之后,上海和深圳股市继续下跌,漫长的熊市之旅一直持续到2004年。。2004年底,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1266.50和315.81点,较年初下降了15.40%和16.59%。

(2)债券市场表现

随着1998年国债发行的迅速增加和货币政策的放松,十年期国债的发行率突然从1997年的9.78%下降到5.20%。此后,从1999年第四季度到2003年底,十年期美国国债的发行率保持在3%左右。

(3)汇率趋势

从1998年到2004年,中国的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在8.2762和8.2801之间波动,变化很小。自2002年以来,变化范围进一步缩小,基本上保持在8.2770的水平上。稳定的汇率大大促进了中国外贸出口的增长。

IV。风险警告

(1)从长远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

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积极财政(1998-2004年)

摘要

背景: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严峻,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乏力,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出现通货紧缩。中国曾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出台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但在抑制经济衰退方面进展缓慢。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非常有限时,政府只能诉诸另一种稳定的政策工具,即积极的财政政策。

具体措施:这一轮积极融资始于1998年,并于2004年结束。主要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来扩大财政支出,辅以减税以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从而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在此期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调整利率,再贴现率和增加公开市场操作,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经济影响:1998年至2004年的积极财政实施是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国政府主动采取的反周期调整措施。中国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成功地做出了回应。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需求全面回升,通货紧缩得到有效遏制,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明显改善。

资本市场的影响: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近三年内以超过50%的增长率在中国股市创造了牛市。此后,上海和深圳市场稳步下跌,漫长的熊市一直持续到2004年。与货币该政策从宽松政策中放松下来,十年期国债发行率突然下降至5.20%,此后一直保持在3%,直到2003年底。汇率长期保持稳定,促进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严峻,通货紧缩出现了。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朱R基总理在1998年3月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确保1998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原因是手段是增加内需。这种需求是加强铁路,公路,农田水利,市政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建设,以及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随后,中国政府召集了一次会议,决定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方向,并提出了更有效的财政政策,以及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7月,中国政府转发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上半年经济运行建议和下半年工作建议》,并正式决定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需求。从1998年到2004年,财政赤字的规模从960亿元增加到3192.85亿元,财政赤字率从1998年的1.13%增加到2002年的2.55%。在略有下降之后,仍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

一,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和原因

1998年主动财政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与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因此,本节将从两个层面分析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一个是宏观经济运行,另一个是宏观经济政策背景。

1.1。宏观经济运行

在1990年代上半年,中国经济呈现出过热的势头,具体表现为“四个高点”(高投资增长,高货币投资,高价格上涨和高贸易逆差)和“四个高点” “(房地产繁荣,发展地区发烧,筹款发烧和股票发烧)。1996年,中国经济在高通胀形势下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CPI的同比增长率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PPI的同比增长率从1994年的19.5%下降到1996年的2.9。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仍保持9.9%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1%。尽管它们下降了不同程度,但仍继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是,1997年以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已从“过热”转变为“冷淡”,并呈加剧趋势,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迈进。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已放缓。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9.2%,比1996年的9.9%低0.7个百分点。到1998年初,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比1997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

价格水平继续下降。1998年初,中国已经出现通缩的迹象。1998年2月,CPI的同比增长率首次降到零以下,此后,它经历了连续的负增长,从1998年2月的-0.1%到1999年4月的-2.2%。PPI从1997年6月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并在1998年11月达到-5.68%的谷底。直到1999年底,这两种价格水平的增长都是负数。

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疲弱。我们使用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95年1月的34.3%下降到1998年3月的6.4%,年均下降8.6%。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急剧下降至10.2。 %, 只要上一年的增长率是一半;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呈现相同趋势。 1997年,同比增长率下降到8.9%,比上一年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1998年初,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放缓。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9%,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外贸受到严重影响。首先,外贸出口形势恶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多数年份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0%,是推动总需求的重要动力之一。增长。1994年至1997年的平均数据显示,中国对亚洲国家的进出口总值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60%以上。因此,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开始急剧下降:1991年至1997年年平均出口增长率为16.7%,而1998年的总出口增长率暴跌至0.5%。第二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下降。1991年至1995年,中国的年平均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高达72.2%,1996年实际使用的外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但是,1997年之后,外资总额实际使用量几乎没有增加,甚至在1999年出现负增长。由于过去二十年来中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来自亚洲的投资公司占81%,来自亚洲的协议金额也占80%。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减少,从而减少了外国在中国的实际使用。

居民收入增长放缓。1991年至1996年,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1.4%。但是,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仅为8.5%,还不到前六年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仅为6.6%,不到前六年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2。宏观政策背景

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货币政策方向开始从适度的放松转变为适度的放松。从1996年5月到1998年3月,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降低了四倍。二,取消国有独资银行第三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到1998年3月,存款准备金率从13%降低到8%,降低了5个百分点。第四,恢复公开市场运作。在回购的基础上,开展36个公开市场操作,基础货币投资总额701亿元。

但是,在持续且密集地应用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延迟并未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并未停止下降而回升。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角度来看,1996年的增长率为25.3%,1998年急剧下降至14.8%,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此外,社会总需求没有明显增加,投资增速继续低迷,消费增速保持在低水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经济不景气难以遏制。在货币政策有效性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遏制经济衰退。

2.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1998-2004年)

2.1。 1998年: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集中在国债上,同时使用各种政策工具,例如财政支出和税收来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措施包括:向四大国有银行发行1000亿元的10年期有息国债,作为长期建设国债,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8月,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的长期特别国债。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以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多种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一般贸易创汇收入实行折现法;国家鼓励的境内投资项目和外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的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以刺激投资;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科教投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退休人员养老金180亿元。支付和救援支出。

2.2。 1999年:进一步提高“积极性”

1999年的财政赤字为1797亿元人民币,几乎是1998年960亿元人民币的两倍。与1998年相比,1999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政策的具体实施和运作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1999年初,中国政府发行了50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999年中,中国发行了600亿元长期国债,专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153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贴现。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和装备产业发展,将带动技术改造投资约1800亿元。二是将扩大投资与税收调整相结合。在继续增加国债基金发行量以扩大投资的同时,中国于1999年1月和1999年7月两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达到了15.51%。从7月1日起,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为下半年的实际投资调整税按现行税率减半征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家用设备投资,可从公司所得税中扣除40%。第三是促进投资和刺激消费需求。在通过国债基金促进投资的同时,中国还从财政收入的增加中拨款540亿元人民币,以提高“三保额度”和政府机构职工的工资水平,增加居民的收入,刺激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一些费用和基金项目降低了一些费用和基金标准。据测算,每年可减轻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负担140亿元。

1999年,中国继续实行审慎的货币政策。1999年,中央银行再次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同时降低了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再贷款和贴现率。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降低至6%,基础货币通过再贴现适当增加它通过60次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投资了7,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资金,净投资基础余额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199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4.7%; M1的增长率回升至17.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5%,比年初增加7201.33亿元,同比增加4485.25亿元。

2.3。 2000年: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 2000年财政赤字为2598.2亿元,比上年增长44.69%。与前两年专注于增加财政投资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相比,200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政策强度和使用方向进行了部分调整。除了根据预算安排发行1000亿美元的长期政府债券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国有技术改造外,下半年还发行了500亿元的国家债券,重点是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重视税收杠杆,停止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刺激民间投资。出台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并首次提议对集成电路公司免征营业税和“五免”“五分半”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消交通运输,通行费等238项,减轻企业和居民年均负担约145亿元。重点引导民间投资,安排国家债务资金90亿元,为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提供贴息;对合格的国产设备技术改造投资扣除新的企业所得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效率提高。“债转股”的实施对某些产品具有市场和发展前景,但大中型骨干企业负债累累,陷入困境。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债权转换为股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活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下岗职工和城市贫困人口的保护。 2000年,中央财政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和基本生活补助金分别比上年增长98.1%和50.1%。低收入人群保障标准,当年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比上年增长50%。

2000年,中国继续实行审慎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行实名制储蓄制度;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制度;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信贷资金流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支持金融公司上市。200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降至12.3%,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M1增速下降近2个百分点,至16.0%;虽然M1和M2的增长率都下降了但是,M1的增长速度仍然比M2高3.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4%,比年初增加5532.87亿元,同比增加1668.46亿元。

在200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效应进一步得到释放,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年度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增长率为8.5%。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消费正在恢复,消费需求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已从33%增加到4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7%。此外,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刺激出口和技术改造的政策,促进了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增长27.8%,进口2251亿美元,增长35.8%。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7.94%,比上年的4.19%有所提高。

2.4。 2001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保持稳定{2001}中国的财政赤字为2598亿元人民币,与上年持平。2001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仍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基于三个主要方面:第一,继续发行建设国债。发行1000亿元建设国债,满足在建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同时发行500亿元专项国债支持西部大开发,主要用于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电东送,南电北水转移,生态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增加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1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982亿元,是1998年的五倍多。其中,养老保险基金补贴349亿元;补充国家社会保障资金310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136亿元;养老金和社会福利支出84亿元。三是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央政府积极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2001年,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继续实施技术改造贴息政策,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贴息贷款。截至年末,国债技改和贴息资金安排的国有重点企业已启动技术改造项目781项,中央安排科技支出373亿元。

在货币政策方面,通过调整利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其他工具来维持基础货币的适度增长,遏制通缩并刺激持续的经济增长。2001年,中央银行根据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利率政策的变化,将本外币存款利率降低了9倍。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从5%降低到1.25%,比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低1个百分点,导致外币贷款利率下降。8月,由于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加大了在公开市场的投入力度,当月分别回购了150亿元和300亿元,10月份分别回购了400亿元和100亿元。分别十一月。700亿元资金。为了引导票据市场规范运作,从9月11日开始,央行开始实施新的再贴现政策,再贴现率从2.16%提高到2.97%。2001年,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回升至14.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M1的增长率继续下降至12.7%,比上年有所下降3.3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未调整狭义货币M1的统计水平(包括股东存款),因此M1的增长应为13.7%。2001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9万亿元,增长11.6%。

2001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增长率达到8.3%。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但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再次回落至4.81 %。消费增长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增速下降,比上年增长7.46%,其中出口增长6.78%,进口增长8.2%。

2.6。 2002年: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贯性

由于经济复苏步伐仍然缓慢,中国在2002年继续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增加到3098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9.25%。继续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它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库项目,西部开发,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检查部门和高校应扩大招生所需设施的建设。降低某些税种的税率,履行WTO承诺,降低5,332种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并将总关税水平从15.3%降低至12%;棉花,大米,小麦和玉米的出口退税率从5%提高到13%,钻石出口的出口退税率为17%;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从7%提高到6%。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 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达到1352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目标从1998年底的184万增加到2002年底。2060万人。支持农业发展,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使试点地区农民平均负担减轻30%,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达到245亿元;用于支持农村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农林水利等部门财政支出1088亿元,增长18.6%。

2002年,中国经济好于预期,全年GDP增​​长9.1%;价格保持低位,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增长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和出口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6.9%和22.4%,增速分别提高3.9和14.6个百分点。

2.6。 2003年:微调

在2003年对现行的财政政策进行了小幅调整。财政赤字3198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发行国债6280.1亿元,增长5.83%。此外,长期建设政府债券发行量为1400亿元。积极调整和优化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的方向和结构,具体的投资方向主要体现“四个倾斜”:向农村倾斜,注重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向农村倾斜。倾斜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发展;向中西部倾斜,确保重点工程顺利进行;依靠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据WTO对继续降低关税税率的承诺,进口关税的算术平均总水平将从12%降至11%。吸引外资。自2003年以来,外国投资者已合并并获得了中国非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并将国内企业改为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25%的,可以享受现行规定。优惠所得税待遇。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中央财政全年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基本养老金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年增长率为100%。大力推动解决“三个农村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5亿元,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改革已从20个省扩大到全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建设比上年增长13.9%。继续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资。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卫生,科学,技术,文化和体育的投入达855亿元,比2002年增加94亿元,增长12.4%。同时,对科学技术和项目关键领域的投资增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拨款20亿元人民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拨款8亿元人民币,国家“ 863”计划拨款45亿元人民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计划安排33亿元人民币。生产。

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人均超过1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第四年增长,增速达到27.7%,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增长率急剧上升至34.55%;出口总额增速也大幅上升至34.6%,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2.7。 2004年:以“ positive”为名的“ Strong”

2004年的财政政策主要在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以“降低扩张强度和调整支出方向”为主题进行了结构微调。财政赤字为3192.8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减少扩张力度,减少国债发行量。 2004年安排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100亿元,比2003年减少300亿元。适时调整了财政投资规模。 2004年,政府债券项目资金结转至2005年使用约500亿元。财政基本建设总支出下降0.3%。支出方向的调整与以往不同,以往的财政预算主要用于重点建设项目。 2004年,它主要扩展到农业,林业,水利,科学,教育,文化,卫生,能源和生态建设。其中,农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烟草以外的农业被全面淘汰。全年征收特种产品税,农业税减免,取消,免征农业税数十项。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16亿元,对13个粮食主产省安排细粮补贴28.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农民的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合理利用超收收入,2004年我国财政收入实际增加5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幅最大,增幅最大的一年。 。但是,财政盈余不是用来扩大经常性支出,而是主要用来解决历史欠款,例如出口退税,增加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支出,减少隐性赤字,有利于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自2004年以来,财政政策实际上已经开始趋于稳定。

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6.6%和35.4%。增长率与去年基本相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上年下降。34.55%降至24.89%,下降了9.66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第三,实施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1998年至2004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国政府主动采取的反周期调整措施。中国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成功地对亚洲做出了回应。金融危机,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社会需求的全面恢复,通货紧缩的有效遏制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显着改善的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社会需求回升

从199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长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GDP增长率分别为7.8%,7.7%,8.5%,8.3%,9.1%,10%和10.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计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推动经济增长(其中,1998年的国债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1.5%,1999年的国家推动了经济增长2% ,并在2000年将经济增长提高了1.7%)。如果综合考虑其他政策因素,例如政府债券投资和减税,转移支付和补贴,那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具体地体现在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的“三驾马车”中。

外贸出口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支持外贸出口,包括在初期阶段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优化出口商品退税率结构,全面实施“免税,信用,退税”。 “出口制造企业的措施;实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着力解决企业出口退税问题,有效缓解外贸企业资金紧张,营业额困难的局面,增强外贸企业的出口能力。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外贸出口总值从1998年的1,837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934亿美元,从1998年的0.5%大幅增长到2004年的35.4%,增长了近35个百分点。出口产品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大大增强。

3.2。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显着增长

3.3。价格水平基本保持稳定,通货紧缩得到遏制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的双重控制下,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已显着改善,投资和消费主体的信心有所提高,社会需求有所扩大,价格上涨,通货紧缩持续包含。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CPI的增长率逐渐提高,从1999年5月的-2.2%上升到2001年5月的1.7%。经过一年的下降之后,它再次上升,直到2004年7月。峰值为5.3%。PPI的同比增长率也经历了由上而下的过程。第一阶段从1998年11月到2000年7月,同比增长率从-5.68%增加到4.50%,第二阶段从2000年7月到2002年。2月份,PPI的同比增长率下降至-4.20%,然后继续快速增长,直到2004年,2004年10月达到最高增长率8.10%。

3.4。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

通过降低对技术改造项目的兴趣,积极的财政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热情,实施了许多技术改造,高科技工业化和设备国产化项目,并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科技产业。。安排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基础改造项目118个,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43个,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信息技术改造项目156个,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煤矿矿山洗选机械化改造项目73个,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实施118个重点连锁企业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

3.5。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自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的7年间,通过发行额外的国债投资,它有效地推动了大量投资,以支持地方政府,银行信贷基金和企业拥有的资金。资金,并专注于建设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998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此后,1999年至2002年保持了每年约5%的稳定增长。2003年和2004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次逐年增加。年增长率为34.55%,并且24.89%。

交通状况已大大改善。1998年至2004年,中国共完成新建铁路5500公里,复线2998公里,电气化里程1054公里,国家铁路运营里程72000公里,分别位居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西部地区的干线公路,贫困县级公路和城县公路已完成1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000公里。中西部和西部地区有35个新建和扩建的机场以及旅游区机场。长江口,珠江口和京杭运河得到了翻新,西江和湘江枢纽也已建成。

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加强大江大湖堤防3万多公里,完成1324座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大坝工程取得了稳步进展。竣工验收,基本完成了淮河治理项目8个。成功实施了6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的紧急调水。

有效地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在过去的7年中,国家利用998笔国债资金安排了998个项目,用于在地级以上的95%的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县建设和重建城市基础设施。358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1800万吨,日供气975万立方米。农村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50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革增加了总计1.1亿亩的灌溉面积;草原的牧区归还已累积了1.9亿亩严重退化的牧场;利用政府债券资金分两批在2400多个县开展了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总投资3000亿元,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用电状况,减少了农民的生活。生活用电价格刺激了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3.6。金融市场表现

(1)股市表现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海外股票市场暴跌,洪水和“千年虫”恐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海和深圳股市继续向下调整。1998年底,上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1146.70点和343.85点,比年初分别下降3.97%和9.82%。1999年5月7日,北约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上海和深圳股市跳升。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创下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1059.87和310.65。然后是以互联网为首的高科技风暴。股市暴涨。上升趋势一直持续到2001年6月。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达到2242.42和664.85的最高点。到2000年底,上证综合指数和上海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073.48点和635.73点,涨幅超过50%。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和电子行业的前三名(申银万国工业水平)上升了约80%。但是,这波牛市潮显然淹没了中国股市的增长潜力。在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改善,周边股市也持续升温之后,上海和深圳股市继续下跌,漫长的熊市之旅一直持续到2004年。。2004年底,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1266.50和315.81点,较年初下降了15.40%和16.59%。

(2)债券市场表现

随着1998年国债发行的迅速增加和货币政策的放松,十年期国债的发行率突然从1997年的9.78%下降到5.20%。此后,从1999年第四季度到2003年底,十年期美国国债的发行率保持在3%左右。

(3)汇率趋势

从1998年到2004年,中国的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在8.2762和8.2801之间波动,变化很小。自2002年以来,变化范围进一步缩小,基本上保持在8.2770的水平上。稳定的汇率大大促进了中国外贸出口的增长。

IV。风险警告

(1)从长远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

(2)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市场的历史影响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

招商策略:四个大方向将会在产业政策等外界力量干预下迎来盈利修复

核心点

政治科学和经济学中提到的“各个部门的平均利润趋势”现象可以从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中得到证实,即不同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呈现收敛趋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必须相互竞争,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由于认知水平,行业垄断,道德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企业的资本投资存在偏差。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可以为整个社会的“资本流动”提供指导。这里所指的资本流动可以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政策,例如信贷指导,资本补贴,行业准入等。利润较低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各级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已经具有较高利润率的公司可能不得不出售一些资源,以支持那些具有更好发展前景的初创公司商业。

对某些ROE较高的行业的工业政策支持正在减少。目前,大型消费产品和上游资源产品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明显高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整体净资产收益率。这与我们在过去几年中观察到的领域是一致的,并且预计对这些产业政策的支持将逐渐下降。即使ROE较高的行业,将来也会失去新政的支持。首先,供给侧改革有效地控制了金融机构的资产杠杆,相应实体经济的供需格局已大大改善,但供给侧改革的红利正在减少。其次,政府财政补贴被用于支持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最近已经宣布了相应的补贴后退措施。第三,大约在2010年,诸如扩大内需之类的产业政策刺激了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行业。在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固定之后,没有明显的政策支持出现。第四,具有较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制药行业经常会引入政策变化。药品批量采购和一致性评估等全面进步将在短期内削弱制药行业的盈利能力。

产业政策将把社会资源引导到ROE较低的产业。目前,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的行业集中在中游制造业和TMT行业。结合行业当前的盈利能力和政策倾向,以下四个总体方向将在诸如工业政策等外部力量的干预下迎来利润修复:1。环保行业具有较强的政策和信用敏感性。2。国防军事工业逐步释放出产业政策红利(军民融合,产业准入限制)。3。高科技制造业(专用设备,电源设备,高低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的基础已经改善,制造业增值税率的降低也将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的行业。4。信息技术行业依靠新兴行业政策来鼓励和合并并重组监管态度,例如通信设备(5G产业链),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计算机应用程序(云计算),半导体和其他领域。

关注产业政策的三个风向标:政府指导基金,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这三个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流动并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效果。在投资方向上,指导基金的投资主要以TMT,人工智能,医疗卫生,新材料等为基础。财政补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光学光电和半导体设备。它们中的大多数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加速产业升级。税收优惠政策倾向于技术创新领域。

风险警告:政府支持弱于预期,宏观经济波动

目录

01

前言

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产业政策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指出:“剩余价值的出现或利润率的提高取决于先前资本的投资;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而相互竞争。必然会有激烈的竞争。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

在这样的指导下,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的讲话中指出:“多一点计划或多一点市场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那时起,该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理解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市场将在国家宏观经济控制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根本作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应该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作用应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于市场的竞争可以使不同部门实现平均利润。但是,实际上,由于规模效应,垄断,行政干预和技术创新等因素,不同部门的盈利水平未能如预期般迅速达到均衡。恒强的“马太效应”也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政府在实现“公平”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自从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召开以来,它进一步深化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并明确指出:“市场将在资源分配和改善环境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扮演政府的角色。”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在经济活动中,由于认知水平,行业垄断,道德观念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企业的资本投资存在偏差。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部门可以以“流向”为指导,利润率较低的企业可以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产业政策的帮助,已经有更高利润率的公司可能不再享受持续的政策红利,反映在政策的“回归”中。

中国的产业政策从无到有,从广泛的行业限制到具体的内部行业准则都经历了发展。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角度,探讨政府产业政策的逻辑,并提出未来值得关注的产业政策及相关产业。

一般来说,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形之手”的逻辑是,它对高利润率和高ROE产业的支持相对薄弱,甚至不排除会出现负面影响对行业盈利水平的影响政策。对于低利润率和ROE较低的行业,支持将继续增加,直到该行业的盈利能力恢复到行业平均水平为止。在投资中,把握产业政策支持力量发展的方向,避免产业政策的消极方向可能有助于获得超额收益。

02

中国产业政策概述

1.引导整个社会的资本流动:降低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它可以理解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最终劳动报酬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讲,剩余价值可以看作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利润额。剩余价值可用于分配给利益相关者或再生产。工业革命初期出现的资本家和当前的普通企业都希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但是,剩余价值的出现或利润率的提高取决于先前资本的投资,这些资本可以是人工成本,生产原材料,土地使用权等。由于不同企业或生产部门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效率存在差异,因此产生的利润率差异很大。财务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每个部门上一时期可以投资的利润额,这接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提到的剩余价值。因此,在本文中,ROE被选择用于行业和考虑公司的盈利能力。

根据这些年来上市公司的业绩,同一时期不同行业或公司的利润水平并不相同,但是在每个时期中,总会有一些行业实现盈利。同样,一个行业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该期间的利润表现也有所不同。

举两个例子。从2010年到2013年,在“家电下乡”,“用旧换新”等政策的刺激下,空调等家用电器的产销量迅速增长。上市公司的股本回报率从2007年的7.1%迅速上升到2013年的17.0%,在此期间,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的股本回报率从14.2%下降到9.7%。例如,从2016年到现在,在供应方改革的推动下,整个钢铁行业已经摆脱了巨额亏损。该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在2018年第三季度继续上升至16.5%,远高于同期非金融A股的9.4%。

与上述示例类似,几乎每个行业都出现了家电行业和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变化。最大化利润或增加利润率是每个企业的追求。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必须激烈竞争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竞争的手段是通过资本转移,将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反之亦然。最终结果是,当经济市场中所有生产部门的利润水平大致相同时,此过程将停止。

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来证明各个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以下财务数据:

根据深湾的28个一线行业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并根据滚动式和一致可比口径获得每个行业的ROE(TTM)。

标准差用于衡量每个时期不同行业的波动性。

考虑到股权结构改革和上市公司样本等问题,统计间隔为2005年至今。

自2005年以来,深湾第一产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波动性逐渐降低。标准差已从2005年的6.2%下降至2018年前三季度的4.2%。不同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已发生变化。呈现趋同趋势。从长远来看,它不是各个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的绝对平均值,但确实存在盈利趋势。

但是,这种奇妙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前面我们提到过,剩余价值(多少利润)的出现取决于前期投入的资本数量和资本运作的效率。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理性经济人士当然会选择在能够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领域投资更多的资本,但这只是一个很好的假设。由于认知水平,行业垄断,道德感知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公司在投资资本时发生偏离。这样,上面观察到的利润水平趋同现象与诸如将来可能将资本转移到不太可能产生更多利润的生产部门的问题相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可以为整个社会的“资本流动”提供指导。这里提到的资本流动可以通过信贷,资本补贴,行业准入等指导。角色政策;这样,利润率较低的公司可以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已经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公司可能不得不转移一些资源以支持具有更好前景的初创企业。因此,从长远来看,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正在收敛。

2.中国的产业政策:从无到有,从选择性到功能

目前,产业政策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这是政府监管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尽管关于是否执行产业政策的辩论从未停止,但产业政策几乎它存在于每个经济体中,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而言,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政策已渗透到几乎每个行业。无论时期长短,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始终存在。

从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我们大力发展了以钢铁,石油和煤炭为代表的重工业,相关工业产品的产量迅速增长了一倍。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初,调整产业结构以寻求全面的经济发展,不再以单一工业化为发展方向,在此期间还提出了“工业政策”的概念。 ”,并受到鼓励和限制解释主要产业的发展。

自2000年以来,加速工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运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主题,强调了制造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中的作用,而产业政策在规范工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行业内部结构。。

阶段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历了四个五年计划,从“一个五年计划”到“一个四年计划”。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围绕工业化。。专注于重工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基调。钢铁,煤炭,石油和电力行业迅速发展。钢铁,原煤,原油和发电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加了一倍;此时,市场的运行机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市场本身发挥的作用很小。通过观察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可以发现,在1952年至1975年之间,重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油,发电,钢铁,水泥和其他工业产品的产量几乎翻了十倍,而纱线,布料和其他轻工业制造业产品产量还没有看到这么大的增长。根据日本的经验,在1953年至1955年间,日本开发银行将其资金的83%投资于四个指定的战略性行业(电力23.1%,船舶33.6%,煤炭29.8%和钢铁10.6%)。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国家级产业政策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最早提出产业政策概念的纲领性文件是“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该文件明确规定了鼓励,限制和禁止发展的行业。主要目的是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财政政策,货币控制,银行信贷,外资限制等方面的支持。 199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税收调整暂行规定》因国家产业政策而异。调整税率(如农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等)以及1995年发布的《外商投资工业指导目录》,可以看作是工业政策的配套措施。1994年颁布的《 19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更加明确地界定了四个支柱产业,并针对各种关键产业推出了相应的支持计划,例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1997年,国家颁布了《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和限制发展的领域,并努力指导和限制企业行为。

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产业政策更加关注产业的内部结构,并正在积极寻求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总体而言,中国的产业政策从无到有,从广泛的行业限制到具体的行业内部准则。目前,它正在积极寻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从1986年首次提出产业政策的概念以来,许多领域和公司都受到了产业政策的调整。在政府采用工业政策的初期,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相对较强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选择性的工业政策更为普遍。当经济运行逐步走上正确的轨道时,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将进一步发挥作用。政府采取的措施更类似于功能性产业政策。希望“看不见的手”会寻找市场上值得倾斜的产业。优胜劣汰的生存取决于市场自身的机制。

03

高ROE行业:政策支持薄弱

在政策的指导和指导下,大型消费产品(食品和饮料,家用电器,汽车,药品,生物工业)和上游资源产品(钢铁,建材)的当前ROE水平显着提高比非金融上市公司整体而言。净资产收益率,这与我们在过去几年中观察到的领域是一致的,并且预计对这些产业政策的支持将逐渐下降。未来甚至高ROE的行业也将继续遵循新政。本章将分析已取得良好产业政策效果并逐步支持下降的行业。

1,净资产收益率不均衡:产业政策干预的力量

从目前的净资产收益率行业表现来看,消费者和上游资源产品占主导地位,而TMT和中游制造业则较低。大型消费产品(食品和饮料,家用电器,汽车,药品,生物技术和轻工业制造)和上游资源产品(钢铁,建材)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明显高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总净资产收益率;而TMT(通信,媒体,计算机,电子)和一些中游制造业(电气设备,机械设备,运输)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拖累了整体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

在过去几年中,资源产品和大型消费行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得到改善,得益于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TMT产业和制造业将受到产业政策的青睐。食品和饮料,制药等行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动力主要来自净销售利润率的提高,家电和汽车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提高的动力主要来自经营能力的优化(合计)。资产周转率),以及钢铁和建材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毛利润率的提高和资产周转效率的提高都推动了这一改善。上述变化的驱动力,一方面是公司本身的原始积累(如资本积累,人才资源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核心驱动力是产业政策对这些行业的倾斜。过去几年,例如“在家电下“乡镇”帮助消除了过多的库存,环境保护和生产限制导致钢铁供应方的生产能力下降。对于ROE水平较低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社会资源将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流向这些产业,从而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这些产业的盈利能力。

2.高净资产收益率行业的政策倾向正在减弱

在政策的指导和指导下,大型消费产品(食品和饮料,家用电器,汽车,药品,生物工业)和上游资源产品(钢铁,建材)的当前ROE水平显着提高比非金融上市公司整体而言。ROE,这与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在产业政策发展中观察到的领域一致。预计对这些产业政策的支持将逐渐下降,甚至ROE较高的产业也将受到政策的压制。首先,供给侧改革有效地控制了金融机构的资产杠杆,相应实体经济(大型国有企业,如上游资源商品)的供求格局已显着改善,但供给-方面的改革红利正在消失。其次,政府财政补贴被用于支持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最近已经宣布了相应的补贴后退措施。第三,大约在2010年,诸如扩大内需之类的产业政策刺激了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行业。在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固定之后,没有明显的政策支持出现。

1)金融供给侧改革:杠杆率停止上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在直接融资过程中,融资实体的负债将随着融资实体的增加而增加;而最常用的间接融资将增加实体的资产和负债规模,并增加金融机构(例如银行,经纪人等)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就是所谓的杠杆过程。实体经济加杠杆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融资获得的资本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也是经济发展和商业运作过程中的理想状态。

想象一下,一旦资本回报率低于融资成本,也就是说,当公司面临更高的贷款成本和更低的资产回报率时,过多的财务负担将拖累公司的业务和业绩。如果无法通过市场的自发调整来解决这种问题,那么企业必须依靠行政手段的规制进行去杠杆化。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供应方改革是最广泛使用的去杠杆化手段。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实行更严格的中性货币政策,MPA评估系统以及频繁进行资产管理的新规则两者都对行业的去杠杆化产生了更积极的影响。下面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之一。经纪资产管理业务在2012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紧随其后的是2012年至2016年,在货币宽松和金融自由化的带动下,金融机构开始继续信贷扩张,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A股上市银行总资产的变化来看,2011-2012年左右上市银行总资产的增长明显快于M2增速。在此阶段,银行正在提高杠杆作用,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更有利的货币政策使银行的净息差维持在较高水平。过快地提高银行的杠杆率已经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例如,资本使用效率的下降,金融机构服务于实体经济作为中介的能力逐渐下降以及信贷指导的削弱。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随着MPA的出台以及中央银行提出的各种监管措施,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文通过观察金融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变化,研究了金融业去杠杆化的结果。从银行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看,该比率已从2010年左右的峰值持续下降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约13倍。自2016年底以来,对于上市证券公司而言,资产杠杆率并未出现非常显着的增长。公司的杠杆作用得到了有效控制。自2016年底以来,在相对较强的监督下,金融业基本面承压,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净资产收益率处于下降通道。股本回报率有进一步探底的趋势。

2)上游资源商品:供应方改革红利正在减少

如上所述,金融机构杠杆的持续增长过程与实体经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上升相对应;大型国有企业是金融机构资金的重要流动之一,因此金融机构正在去杠杆化。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工业企业也开始了去产能工作,旨在消除国有企业的高杠杆作用。

在2009年实施4万亿刺激计划后,大量新建筑项目进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商品价格急剧上涨。自2011年以来,产能开始显着释放,四万亿刺激计划这种疾病的后果开始显现。经济增长放慢,产值增长下降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企业利润转为负数。特别是对于上游资源产品等周期性产业,在早期“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企业在资本扩张过程中通过借贷形成了大量的过剩产能。煤炭和金属冶炼等行业的资产和负债利率攀升至一个阶段性高水平,负债累累,加上经营亏损,一些煤炭和钢铁有色金属公司濒临破产。上述情况不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而是在资源不匹配的情况下的结构性矛盾;仅通过改善需求方就难以扭转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解决供应方产能过剩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重量。需要解决的产能过剩问题拖累了这一轮经济复苏。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讨论了供应方改革。 “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加强供应方的结构改革,同时适度扩大总需求。”补充”等等。

在过去三年中经历了停运之后,政府在供方改革领域取得了有效的成就。钢铁,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消除落后产能,产品价格上涨以及改善行业供求状况,都为这些传统的循环产品行业注入了活力,资源产品行业的资产杠杆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控制。自2015年底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毛利率大幅提高。受益于供应方的产能清理,资源产品行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工业企业的总利润增长在2017年初达到峰值(31.5%),这一轮资源产品行业的投资逻辑也围绕供应方的变化而变化。

目前,供应方面的持续产能不足已被削弱,供应方改革的影响继续减弱;但是,在政策分红的带动下,一些龙头企业正在进行最后一轮的产能清理。受益匪浅,并有扩大资本的空间。预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受生产限制的行业将经历与过去几年显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过去几年的供应方改革中,资源产品行业已充分受益于产能清算带来的利润增长;同时,该行业的供需格局,资产负债率和利润修复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目前,它正处于释放政策红利的尾声,商品行业可享受的利益也略有减少。

3)财政补贴支持: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下降

财政补贴是政府的一项产业政策措施,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为特定行业提供补贴可以提高企业的能力和成果转化率。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受到补贴的推动并迅速发展。他们已经过了不成熟的发展时期,并获得了优先发展的优势。与光伏行业相比,当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时,新能源汽车是及时的减弱政策补贴强度,调整补贴强度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成熟度,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光伏产业是受财政补贴驱动的代表性产业之一。对于光伏行业,政府的补贴规则由光伏电站产生的电价来调节。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的数量基本上取决于生产能力。在这种补贴模式的刺激下,许多光伏产业已经能够在早期阶段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的光伏生产能力在全球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同时,财政补贴的存在导致一些公司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和政府融资负担增加和产能过剩已成为光伏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回顾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政策,

从2012年到2014年,美国和欧洲正在对国内光伏产业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进行“双重抗反射”调查,而2015年是光伏产业政策整顿的时期。

2016年,纽约州正式启动了全国光伏扶贫工作。在此期间,大力推行政策以促进全面实施光伏扶贫;光伏发电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发电设备规模进一步扩大。2016年和2017年,新的发电设备容量跃升至3459和5338万千瓦时,与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5月10日发布的“十三五”可再生能源年度建设计划相同。规模通知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明分布式光伏发电不受各地各地年度年度新建设规模的限制,也就是说,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的限制有所放松,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增长。新的发电设备。

2018年,光伏产业政策开始收紧(“ 531新政”),补贴下降直接导致公司产能扩张放缓。自2018年7月以来,新发电设备连续五个月的累计容量同比出现负数,行业发展进入了``低谷期"",光伏产品价格指数进一步降低。

作为领先的单晶硅制造商,Longji拥有股份,在过去几年中,在政策支持和政府补贴的支持下,ROE持续改善。但是,2018年以后,补贴的下降将导致整个行业的下降。冲击很大,龙脊股份的股本回报率显着下降。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模式已逐渐从补贴主导转变为市场需求和产品驱动。补贴的及时减少将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思想的开始。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的初步试点工作。从2011年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补贴和其他政策。在我们的支持下,我们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与光伏产业类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政策补贴的极大改善。同时,它也面临诸如“寻租”欺诈和一些企业迅速扩张所引起的结构性租金等问题。

在补贴政策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在补贴政策的保护下度过了艰难的发展初期;光伏产业的“上一课”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2015年就明确表示,2016-2020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将逐步降低。部分缓解了产能过剩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尴尬局面。

行业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渐摆脱补贴干扰,转向市场自发需求。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同比增长率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这种现象在许多行业中非常罕见。在中国汽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2018年乘用车销量为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政策补贴。尽管自6月以来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逐渐减少,但销售结构也正在转向中高端车型,消费者自发需求逐渐取代了行业增长的驱动力。

目前,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对后端消费者的补贴上,这对OEM的生产和销售有很大帮助。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电池技术,它直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能否在未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果未来的产业政策可以通过诸如金融支持和专利保护等方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中途转向电池制造,那么该产业可以从产业政策的有效帮助中受益更多。

4)凯恩斯主义的内需刺激措施:家用电器和汽车等新政策尚未出台

在2009年左右,家用电器和汽车行业受到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下乡和减半购车等措施对刺激消费具有更大的影响。在经济疲软时期,对经济的需求不断扩大增强效果更好。扩大内需的方式,例如对农村地区的家电补贴和购车优惠税率,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体现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结束。面对内需低迷,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扩大需求的措施之一。采取消费电子补贴和汽车购置税优惠措施是更好的选择。

家电行业:即使在2004年和2005年出现负增长,2005年前后,家电行业的利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行业中不同公司之间发生了恶性的价格战,有些公司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库存压力。为了帮助家电行业摆脱困境,扩大内需,促进消费,2008年至2013年,政府相继出台了三项主要政策:家电下乡,用旧家电替代旧家电,节约能源。使人民受益。大保单红利期发展迅速。空调销售的增长率已从2008年的负增长跃升至2011年初的50%以上。

自2007年实施家电补贴政策以来,许多行业的公司在财政补贴的帮助下逐渐摆脱了困境。其中,格力电气和美的集团等行业领先企业在2010年分别获​​得22.4亿美元和24.9亿美元的收入。人民币补贴明显高于行业平均补贴水平,也高于A股上市公司收到的补贴总额。相应地,领先企业是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赢得产品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同时,它们可以迅速增加公司的市场份额。以格力电器为例,在2009年“家电下乡”政策中,格力空调6系列的30种型号全部中标。 2010年,格力空调的所有50种型号均中标。母亲的净利润增长率仍保持在40%以上。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确实起到了良好的刺激作用。对于乘用车,调整购置税率是汽车行业中最常用的政策措施之一;在财政部于2009年颁布了某些车型的减税措施之后,乘用车销量的增长率显着提高。2009年,对1.6升及以下的乘用车征收5%的购置税政策; 2010年购置税提高到7.5%; 2010年后税率恢复到10%。2014年底,国内乘用车市场再次降温。2015年,国家再次出台减半购置税的政策以刺激市场。乘用车销售增长回升,但总体刺激作用减弱。

在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国内汽车消费需求得到释放,汽车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大大提高。从单个股票的净利润来看,上汽集团在2009年将亏损转化为利润,其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在2010年翻了一番。

这一轮刺激消费的新政策可能不会像上一轮那样产生大规模的影响,仍然可以期待结构上的亮点。2018年乘用车销售的负增长将继续使公司的总消费量为零。在家电消费方面,以空调销售为例,2018年前10个月的销售已从年初的两位数增长降至5%左右。在上述背景下,国家于2019年初发布了《进一步优化供给,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促进强大的国内市场形成的实施方案(2019年)》。国家官员表示,今年将制定措施来促进主要消费产品,例如汽车和家用电器。它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在2019年采取促进汽车和家用电器增长的措施(例如消费者补贴),产品销售增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弹。但是,考虑到当前的人均汽车和家用电器持有量与上一轮低谷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因此这一轮刺激难以像上一轮政策措施那样对总体数据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但是,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仍然会有一些期望。就汽车市场整体冷淡而言,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仍保持高增长。尽管补贴有所下降,但对于汽车市场而言,补贴仍然是重要的增长点。可能专注于产品升级带来的更新要求。

5)制药业:政策变化抑制利润

中国的制药业改革从未停止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一致性评估和批量购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医疗保健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从2007年正式覆盖城镇失业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到2009年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完善。自2012年以来,医疗保健行业的股本回报率水平已大大高于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股本回报率水平,进入2015年之后,股本回报率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医疗保健行业的盈利能力达到了比较突出。

进入2018年,随着医疗保健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保持较高水平,多项政策的出台已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在非专利制药领域。2018年底,备受关注的“ 4 + 7”大批量采购试点计划正式启动,其中涉及的化学仿制药的价格全部大幅降低。在短期内,药品价格的下跌将直接影响相应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润,其盈利能力也将进一步削弱。从长远来看,在价格转数量的过程中,相应的企业可以在减少产品单价的同时增加销售总额,从而对冲降价的影响,优化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从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估到批量购买政策的实施,制药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更严格的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制药业的利润模式和消费者付款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将受到影响,从而抑制了该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继续提高。

04

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流向低ROE产业

目前,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的行业集中在中游制造业和TMT行业。结合行业当前的盈利能力和政策倾向,以下四个总体方向将在诸如工业政策等外部力量的干预下迎来利润修复:1。环保行业具有较强的政策和信用敏感性。2。国防军事工业逐步释放出产业政策红利(军民融合,产业准入限制)。3。基本面略有改善,并将受益于高科技制造(特殊设备,电力设备,高低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仪器仪表等),且增值税率降低。4。信息技术行业依靠新兴行业政策来鼓励和合并并重组监管态度,例如通信设备(5G产业链),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计算机应用程序(云计算),半导体和其他领域。接下来,我们将分析ROE目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将来可能会受到诸如工业政策之类的外力干扰的行业。

1.环境保护:政策敏感

环保工程行业具有较高的政策敏感性,且ROE目前处于较低水平。从净资产收益率分解的角度来看,该行业的资产杠杆水平不低,但净利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缩短应收账款期并保持健康的现金流量水平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作为环保产业绩效变化的核心变量,PPP投资的现状有所回升。我们相信,随着政策的支持和融资环境的改善,环保行业的利润修复能力将在2019年得到提升。

从政策指导的角度来看,原因有很多,

去年,各级财务部门设定了严格的条件(七个主要红线)来进行PPP清理和存储工作,同时降低了风险并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预计2019年财政部将扩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2018年已达到6353亿元)。从投资项目的近期变化和PPP项目的数量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环保项目的支持。例如,环保PPP的投资额已经增加。

由于环保行业的资产杠杆率较高,且对融资成本和信贷环境敏感,因此金融政策着重解决了私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例如,2月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企业意见》,对环保企业缓解现金流压力和债务负担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国防工业:将发放改革奖金

军事行业的盈利能力处于低点,随着工业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军事行业的基本面将在2019年得到改善。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防工业的改革已经多元化,包括军民融合(包括军民转换和平民参军),装备采购机制改革,军品价格改革体制和军事工业改革(资产证券化)。大多数改革周期都比较长,从政策方面到公司基本面都需要花费时间来催生改革红利。

从深湾一流的国防军工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的角度来看,随着采购订单数量的增加,一些公司的收入将显着提高,但这是由于产品交付周期和产品销售周期的多次改革造成的。行业,在这种影响下,利润方面的改善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2018年,军事工业在军事采购,定价机制和行业准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前三个季度的收入增长已反弹至两位数增长,扭转了过去几个季度持续负增长的局面。它正处于行业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阶段。预计2018年全年收入增速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后,在行业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的带动下,利润面将接follow而至。发生了改善。

与其他行业相比,军事行业的表现更多地取决于国防预算支出的增加或减少。军事预算的增加对行业利润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2018年,国防军费预算支出增速达到8.1%,2018年前三季度军工股本回报率已反弹至2.1%。

军事委员会的设备开发部联合发布了2018年版的《武器装备研究和生产许可​​证目录》,并建立了行业准入目录和其他产业政策,以保护具有高技术壁垒和强大垄断地位的OEM。

军事产品的新定价机制取代了成本加成等传统定价机制,将增强军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提高OEM的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

3.高科技制造业:减税重点在于制造业

从当前制造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来看,电气设备和机械等第一产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较低,尤其是电力设备和通用机械等净资产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一些制造业(如供电设备)在初期就进行了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大量的产能过剩拖累了总资产周转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低端产品不能满足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不能提高毛利率。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国家一级提出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建议,并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终端设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使用行业准入限制,信贷指导和其他方法来协助行业政策的顺利实施。

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制造业的支持已开始见效。在整体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已成为一个亮点。如上所述,当前的产业政策将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018年前三季度,GDP增速放缓,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但制造业投资增速自2018年初以来一直在上升,在经济背景下已成为亮点慢一点。特别是,电池制造投资的增长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资本支出的增长,这已成为驱动高科技制造快速增长投资的主力军。

请参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高科技产业(制造业)分类”。本文从41个主要制造业类别中选择较为典型的高科技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制造及其产量增长分析。首先,高科技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高于所有制造业的产值增长率。第二,高科技制造业的代表产业包括制药,航空航天,电机(电池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产品(光纤电缆,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和其他广泛的工业类别或其中的一些。在面积方面,这些代表性行业的产值增长领先于其他行业。第三,传统制造业(如纺织,农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产值增长不容乐观,这将拖累未来制造业的整体增长。可以看出,产业政策对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趋势非常明显。目前,相关投资和产值增长有所改善。同时,增值税率的降低也将减轻制造业的财务负担。预计未来的盈利能力也将受到产业政策股息的影响。逐渐释放以迎接维修。

4. TMT行业:政策鼓励和放松管制

新兴的行业政策鼓励和并购与放松政策以及重组政策是改善信息技术行业绩效的催化剂。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产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并购和重组,而并购政策的严格监管对绩效变化具有重大破坏性影响。自2016年以来,监管机构对并购和重组实施了更严格的监管政策,信息技术行业的业绩经历了非常显着的下降。此外,先前的并购公司的业绩承诺未能达到预期,进一步加剧了业绩下降的压力。目前,通讯,电子,媒体等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

自2018年底以来,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态度和监管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传统公司可以通过并购来转型。另一方面,合并和收购可以直接增加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并使股东股权增值,以及放宽对上市公司的主要资产购买,重组和置换的并购政策,以及简化市场流动性,将降低交易成本和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风险。中小型公司的估值水平有所提高并形成了积极的反馈,这进一步促进了兼并重组事件的增加。在2019年,如果监事们对并购重组的态度继续放松,这将对信息技术公司的业绩增长形成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也会相应提高。专注于通信设备(5G产业链),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计算机应用程序(云计算),半导体等领域。

05

产业政策的风向标

要注意政府引导资金,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倾斜区域:这三者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动,并优化在整个社会分配资源的效果。在投资方向上,指导基金的投资主要以TMT,人工智能,医疗卫生,新材料等为基础。财政补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光学光电和半导体设备。它们中的大多数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加速产业升级。中国对科技型企业的产业政策越来越明确,针对企业创新过程和核心领域引入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

1.风向标之一:政府指导基金

政府指导基金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具有优化作用。许多初创企业受到财务状况的青睐,并且在成立初期无法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尽管有资金持有,但由于风险规避,一些投资者仍不愿进行高风险投资。此时,行业引导基金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当政府指导基金成立时,希望政府的信贷认可和资本杠杆将被用于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更具体的行业来增加社会资本对该行业的支持。中国第一个政府指导基金是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该基金成立于2002年。自那时起,政府出台了许多法规以促进指导基金的发展。一是建立两个国家级指导基金: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400亿元的国家新兴产业风险投资指导基金和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地方政府的带动下,地方政府积极建立适合当地发展特点的引导资金。

就投资方向而言,指导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TMT,人工智能,医疗保健,新材料等。根据《 2018年政府指导基金调查报告》,医疗保健,TMT等新兴产业是该指导基金的核心投资方向。将来,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可能会得到加强。新能源,新零售,新材料等都可能成为指导。基金的倾斜投资方向。

2.风向标2:政府财政补贴

本文计算了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如何获得政府补贴。国家财政支持具有一定的行业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政策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优惠转移。从2010年到2017年,电子和媒体行业的财政补贴比例基本上达到了行业总收入的1%以上,建筑装饰,采矿和商业贸易行业的财政补贴比例相对较小。从补贴资金额来看,汽车,化工和电子行业获得的补贴最多,2017年分别为129.8亿元,125.24亿元和120.76亿元。媒体和房地产行业的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而对化学,计算机,纺织和服装以及国防和军事工业的支持增加了。对于补贴金额最高的汽车行业,补贴金额从2010年到2015年有所增加,并且近年来,补贴强度逐渐降低。

哪些行业受到财政补贴的青睐?获得最高政府补贴的汽车行业在汽车行业拥有最大的政府补贴,而对汽车零部件的补贴相对较少。政府以补贴的形式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下乡,但近年来补贴有所下降。在计算机行业,政府大力支持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安全服务公司,例如紫光(2017年补贴7.99亿元),常山北明(2017年补贴6.08亿元)和维信诺(2017年补贴5.23亿元)元)近年来,他们在云计算服务方面做出了努力。电子行业的财政补贴主要集中在显示屏制造,网络通信设备制造以及半导体设备相关公司。京东方的主要业务是显示设备的制造,其在2017年获得9.6亿美元的政府补贴,这在电子行业是首例。在不久的将来,柔性屏幕和折叠面板也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考虑到政府补贴的具体流量,2017年政府补贴最高的十家上市公司分别属于化工,家用电器,汽车,交通运输,纺织和服装,机械设备和采矿业。大部分补贴是由于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例如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的研究和创新,还有一些是基于政策的经营亏损补贴。一般而言,政府补贴主要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加速产业升级。

3.风向标3:税收优惠

税收减免通常通过各种减税措施来减轻税收负担,从而为公司提供更大的增长空间。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某些行业,为这些行业提供社会资源,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不同行业中,中国的税收政策趋势更加明显。中国对科技型企业的产业政策越来越明确。对于企业创新过程和核心领域,已经引入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在“比例通知”中,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额将增加费用部分的75%(原为50%)和资本化部分的175%(原为150%)。,军工,电气设备等以技术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企业产生了显着的净利润拉动作用。从对个股的影响来看,2017年上市公司节税金额最高的前100家上市公司占公司净利润。他们几乎都在TMT和先进制造领域。。

06

从国外经验中学习

在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通常应用于某些幼稚产业,从而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差距。即使在发达国家,产业政策也被广泛使用。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培育了优势产业。

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股票市场政府采取了多种产业政策,主要侧重于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产业。在1980年代左右,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钢铁,彩色电视和半导体产业向美国的出口限制了美国产业的发展。美国采取外贸方式,并在内部启动了制造业扩张计划,以保护和发展自己的钢铁和半导体产业。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高速Internet发展的时代。美国政府已开始集中精力支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保证最近几十年来美国在信息领域的长期优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迫使美国思考“去工业化”的两个主要问题:供应方技术创新和工业发展的减弱,需求方对高薪制造业职位的需求减弱导致消费者需求疲软。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制造业复兴计划”,以在该国建立一个高效的高科技制造业基地,并将高端制造业归还给美国。奥巴马政府针对高端制造业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重点关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例如半导体制造,新材料的研发和使用,新能源技术,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并开始部署量子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特朗普政府提出了“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战略”,以保持美国在先进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重点放在电子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材料加工,生物医学和农业制造的五个主要领域。自2018年10月以来,美国在先进制造,人工智能,5G和军事工业领域进一步启动了一系列工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