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企业所得税如何计算-新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变化

提问时间:2020-05-02 01:38
共1个精选答案
admin 2020-05-02 01:38
最佳答案

新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怎么填

年度公司所得税申报表由一个主要表格和十多个时间表组成,因此需要填写更多详细信息。需要零税率退税。简而言之,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营业收入可以为零,成本和费用为零,或者有数据,利润为零或负。第二个是收入有一个特定的数字以及成本和支出,大于收入的个数,使纳税申报可以为零;第三,有特定数量的收入,成本和支出小于收入,有应税减免,逻辑关系后的利润为零或负。

有关说明,请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

注意: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系统中输入数据之前,必须先详细填写公司的基本信息,然后从相关的时间表开始依次填写,最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主要形式”。

新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怎么填?

《最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如何填写

填写特定项目的说明:

1.第2行“营业收入”:报告会计系统核算的营业收入。机构,社会组织和私人非企业单位报告其会计系统计算的收入。

2.第3行“运营成本”:报告会计系统所占的运营成本。机构,社会组织和私人非企业单位报告其会计系统计算出的成本(费用)。

3.第4行“利润总额”:填写会计系统计算出的利润总额,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填写本行根据当期取得的预售收入计算得出的估计利润。机构,社会组织和私人非企业单位填写该报告。

4.第5行“税率(25%)”: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4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付所得税。

5.第6行“应付所得税”:填写计算得出的当期应付所得税。第6行=第4行×第5行,第6行≥0。

第7行,“所得税减免金额”:填写当期享受的所得税减免的实际金额,包括减免过渡期的税收优惠,小型和小型利润企业,科技企业,并经税务机关批准其他减免税备案。第7行≤第6行。

7.第8行“实际预付所得税金额”:填写累计的预付公司所得税金额,而“当前金额”列未填写。

8.第9行“已补偿(可退款)的所得税金额”:填写应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补偿(退款)的预付所得税金额。第9行=第6行-第7行-第8行,当第9行<0时,填写0,并且“此期间的金额”列未填写。

9.第11行“上一个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填写上一个纳税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本行不包括纳税人的海外收入。

10.第12行“本月(季度)收入的应税收入”:填写纳税人根据上一个纳税年度申报的应税收入计算出的当前应税收入。

按季节划分的预付款公司:第12行=第11行×1/4

每月预付费企业:第12行=第11行×1/12

11.第13行“税率(25%)”: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4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付所得税额。

12.第14行“应付本月(本季度)的所得税”:填写计算得出的当月应付本月(季度)的所得税。第14行=第12行×第13行

第13行,“确定本月(季度)的预付所得税金额”:填写根据该税项确认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本月(季度)的应付所得税金额权威。

(1)纳税总企业的总部根据实际付款额:

第9行×预付款的25%应该由总部共享

(2)根据上一个纳税年度的月度或季度平均应纳税所得额预付的总纳税人总部:第14行×应纳税额的25%

(3)纳税人总行的总部,该总行通过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式预付了:

行16×总公司应付款的25%

15.第19行“用于中央税收分配的收入税额”:根据该表的第一部分(第1-16行)填写本月或季度的预付款的汇总纳税人总行所得税额。本期预缴所得税额,按照中央政府中央税收分配的预缴比例计算。

(1)纳税总企业的总部根据实际付款额:

第9行×中央政府预先分配的集中税的25%

(2)根据上一纳税年度的月度或季度应纳税所得额平均预付的总纳税人总行:第14行×中央政府集中分配的预付税率的25%

(3)纳税人总行的总部,该总行通过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式预付了:

第16行×中央政府中央税收分配预付款的25%

16.第20行“分支机构所得税金额”:根据此表格第一个月(第1-16行)本月第一个月的预付所得税金额填写汇总纳税人总部,或25美分硬币本期预缴所得税额,按股份的预缴比例计算。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数据都是怎么算的

对于一般工商企业纳税人,应通过附表1(1)“收入明细”计算并填写报告;对于金融企业纳税人,通过附表1(2)“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计算并填写报告;公共机构,社会组织和私人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纳税人通过附表I(3)“机构,社会组织和私营非企业单位收入明细表”进行计算和报告。

2.第2行“运营成本”项目:填写纳税人的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运营的总成本。本行根据“主要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帐户的金额进行计算和报告。一般工商企业的纳税人通过第二种形式计算和填写。(一)《费用表》;金融企业的纳税人以第二种形式(2)《金融企业成本费用表》计算和填写;2.纳税人,例如私营非企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应通过附表2(3)“机构,社会组织和私营非企业单位支出明细表”进行计算和报告。

3.第3行“营业税及附加”:填写纳税人营业所产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活动。本行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的金额进行计算和报告。

4.第4行“销售费用”:填写纳税人在出售商品和材料以及提供劳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银行根据“销售费用”帐户的金额进行计算和报告。

5.第5行“管理费用”:填写纳税人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而产生的管理费用。银行根据“行政费用”帐户的金额进行计算和报告。

6.第6行“财务费用”:填写纳税人为筹集生产和运营所需资金而产生的财务费用。银行根据“财务费用”帐户的金额进行计算和报告。

7.第7行“资产减值损失”:填写纳税人为进行各种资产准备而发生的减值损失。本行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金额计算并报告。

8.第8行“公允价值收益”:填写使用公允价值模型计量的纳税人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对冲业务等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本行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金额进行计算和报告。

9.第9行“投资收入”:填写纳税人的外国投资,以确认通过各种方式产生的损益。本行根据“投资收益”账户金额进行计算和报告。

10.第10行“营业利润”:填写纳税人的当前营业利润。根据以上各项计算并填写。

11.第11行“营业外收入”:填写纳税人产生的与其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收入。本行根据“营业外收入”帐户的金额进行计算和报告。一般工商企业纳税人应当按照附表1(1)“收入明细”中的有关项目完成计算和报告。金融企业的纳税人应当按照附表1(2)“金融企业的收入明细”中的有关项目完成计算和报告;纳税人,例如社会组织,私营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应通过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私营非企业单位收入明细表”进行计算和报告。

12.第12行“非营业费用”:填写纳税人产生的与其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费用。本行根据“营业外支出”帐户的金额计算并报告。一般工商企业纳税人,通过计算附表2(1)“费用支出表”的有关项目;金融企业纳税人,通过计算附表2(2)《金融企业费用支出表》的有关项目;纳税人,如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应通过附表一(3)“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支出明细表”进行计算和报告。 。

13.第13行“利润总额”:填写纳税人的当期利润总额。

14.第14行“增加税收调整”:填写纳税人不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税收规定,并增加税收调整额。世界银行通过附表3“税收调整项目明细表”中的“调整后的增加额”一栏进行了计算和报告。

15.第15行“减少税收调整额”:填写会计处理方式与税收法规不一致的纳税人的税收调整额。银行计算并填写附表3“税收调整项目明细表”中的“减少额”列。

16.第16行“非应税收入”:填写纳税人计入利润总额但根据税法,法律收取并包含在财务中的行政费用不予征税的财务拨款管理,政府资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非应税所得。世界银行计算并填写附表一(3)“机构,社会组织和非企业私营单位收入明细表”。

17.第17行“免税收入”:填写纳税人的收入或已包括在总利润中但免税的收入,包括政府债券的利息收入;合格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股息和其他权益投资收益;从居民企业获得与机构和市场实际相关的股息,股息和其他股权投资收益;来自合格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银行计算并填写附表5“税收优惠详细清单”的第一行。

18.第18行“减少的收入”:填写纳税人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指定的资源作为生产不受限制和禁止的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国家并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获得收入的10%。世界银行计算并填写附表5中“税收优惠详细清单”的第六行。

19.第19行“来自减税和免税项目的收入”:填写纳税人根据税收法规减少或免征公司所得税的收入金额。世界银行通过附表5“税收优惠详细清单”第14行进行了计算和报告。

20.第20行“额外抵扣”:填写纳税人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方面产生的研发费用,以及残疾人和其他从业人员支付的工资受国家鼓励,符合税收要求的批准基于支出额的一定百分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银行计算并填写附表5“税收优惠详细清单”的第9行。

21.第21行“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如果风险投资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向一家未上市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投资超过2年,则其投资金额的70%投资股权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从持有当年起2年。如果当年的抵扣额不足,则可以在下一个纳税年度结转抵扣额。世界银行通过附表5“税收优惠详细清单”第39行进行了计算和报告。

22.第22行“海外应纳税所得额以弥补国内损失”:填写纳税人根据税法规定可以弥补国内损失的金额。

23.第23行“税后调整后的收入”:填写纳税人在税后调整后的收入。

当此表的第23行小于0时,它是可以在下一年结转的亏损额;如果此表的第23行> 0,则继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24.第24行“弥补上一年的损失”:填写纳税人根据税法规定可以在纳税前弥补的上一年的损失额。

银行通过附表4“企业所得税损失补偿详细清单”第六行第十栏进行了报告。但是,它不得超过此表第23行的“税项调整后收入”。

25.第25行“应纳税所得额”:该金额等于此表的第23-24行。

此银行不能为负数。在此表的第23行或根据上述各行的顺序计算结果。这条线是负的,并且银行的金额用零填充。

26.第26行“税率”:填写《税法》规定的25%的税率。

27.第27行“应付所得税额”:该金额等于此表的25×26行。

28.第28行“所得税减免”:填写纳税人根据税收法规实际减少的企业所得税金额,包括小型和低利润企业,需要国家支持的高科技企业,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法定税率与实际执行税率之间的差额,以及企业所得税其他减免税额。世界银行通过附表5“税收优惠详细清单”第33行进行了计算和报告。

29.第29行“贷方所得税额”:填写纳税人在购置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方面的投资。设备投资的10%可以来自公司当年应支付的信用额度应支付的所得税额;如果当年的信用额不足,则可以在接下来的五个纳税年度结转该信用额。世界银行在附表5“税收优惠的详细清单”的第40行进行了计算并报告了这一情况。

30.第30行“应付税款”:金额等于此表的第27-28-29行。

如果在国外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少于信用额度,则应按照在国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额申报“外国所得税信用额”;超过信用额度的,按照信用额度上报。对于超出信用额度的部分,可以将当年税收抵免后的余额用于抵扣未来五年内年度信用额度的余额。

33.第33行“应付实际所得税额”:填写当期的实际应纳税所得额。

34.第34行“当年的累计实际所得税金额”:根据税法规定填写纳税人在本纳税年度的当月(季度)的累计所得税付款。

35.第35行,“纳税人的全部纳税人分担预付税款”:报告了纳税人总数的纳税人已在当月总部所在地的月份(季度)内累计缴纳了所得税。按照税收规定。

随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代收税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

36.第36行“总部对纳税人总部的财政调整所支付的税款汇总”:报告总纳税额的总部已在总部所在地预先支付了税款根据税法规定每月(每季)。特别帐户所得税。

随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代收税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

37.第37行“由总部各分支机构共同缴纳的预缴税款汇总”:报告了已缴税款总额的分支机构已在各分支机构所在地累计分配了预缴所得税每月(每季度)。

随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代收税处企业所得税分配表”。

38.第38行“合并税(母子系统)成员企业的现场预付比例”:填写由国家批准的实施联合税(母子系统)成员企业的预付款比例的成员公司当地缴税比例。

39.第39行“合并纳税人的就地预付所得税金额”:报告合并纳税人的成员公司每月(每季度)累计支付预缴所得税。

40.第40行“今年应支付(退还)的所得税额”:填写当期纳税人应支付(退还)的所得税额。

41.第41行“本年度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扣除额”:填写纳税人的上一个纳税年度结算和本纳税年度尚未退还并支付的多缴税款。所得税额。

42.第42行“上一年的未存储收入金额”:填写纳税人上一个纳税年度的损益调整税,上一个纳税年度的第四季度预付税款和最终结算支付的税款应计入当期纳税年度的国库所得税额。

IV。表内和表间的关系

1.第1行=附表1(1)第2行或附表1(2)第1行或附表1(3)第2至7行的总计。

2.第2行=附表2(1)第2 + 7行或附表2(2)第1行或附表2(3)第2至9行的总计。

3.第10行=该表的第1-2-3-4-5-6-6-7 + 8 + 9行。

4.第11行=附表17(1)第17行或附表1(2)第42行或附表1(3)第9行

5.第12行=附表16(1)第16行或附表2(2)第45行或附表2(3)第10行

6.第13行=该表的第10 + 11-12行。

7.第14行=总计表3,第55行,第3列总计。

8.第15行=附表III第55行的第四列的总和。

9.第16行=附表1(3)的第10行或附表3的第14行的第4行。

10.第17行=附表V的第1行。

11.第18行=附表5的第6行。

12.第19行=附表5的第14行。

13.第20行=附表5的第9行。

14.第21行=附表V的第39行。

15.第22行=附表VI第7栏的总计。(当此表的第13行+ 14-15≥0时,此行= 0)

16.第23行=该表的第13行+ 14-15 + 22。

17.第24行=附表IV的第10行第10栏。

18.第25行=该表的第23-24行(当该行<0时,请首先调整第21行的数据,以使其行≥0;当第21行= 0、23-24时行≥0)。

19.在第26行报告25%。

20.第27行=该表的第25×26行。

21.第28行=附表V的第33行。

22.第29行=附表V的第40行。

23.第30行=该表的第27-28-29行。

24.第31行=附表VI第10栏的总计。

25.第32行=附表六第13列的总计+附表六第15列的总计或第17列的总计。

26.第33行=此表的第30行+ 31-32。

27.第40行=该表的第33-34行